> 唯美句子 > 《马说》重点词语解释和翻译句子

《马说》重点词语解释和翻译句子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a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以后就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从外面表现。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但是,可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6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用。 称:称呼。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或许,甚至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 食马者:食,通“饲”,喂。

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这样,指示代词。

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7 能:本领。

18 足:足够。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质。

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2 且:犹,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样。

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 求:要求。

28 策之:鞭打马。策:用鞭子打,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执:拿。

35 策:马鞭,这里指驱使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

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确实。

40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

41 知:懂得,了解,认识。

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通“只”,只是。

希望可以帮到你!

《马说》重点词语解释和翻译句子

展开全部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a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以后就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从外面表现。

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但是,可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

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6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用。

称:称呼。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

食,吃。

9 或:有时,或许,甚至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 食马者:食,通“饲”,喂。

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这样,指示代词。

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7 能:本领。

18 足:足够。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质。

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2 且:犹,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样。

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 求:要求。

28 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 才 ”才能。

32 鸣:马叫,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执:拿。

35 策:马鞭,这里指驱使36 临:面对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

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确实。

40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相当于“吗”41 知:懂得,了解,认识。

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通“只”,只是。

希望可以帮到你!

《马说》一句原文对应一句翻译

展开全部 世有伯乐,(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而伯乐不常有。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辱于奴隶之手,(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骈死于槽枥之间,(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称也。

( 而不用千里马称呼)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食马者,(马夫)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是马也,(这样的马)虽有千里之能,(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食不饱,(但是吃不饱)力不足,(力气不足)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执策而临之,(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我要这篇文言文翻译?

所有的工匠制作器物,必定要经过多次转换(改变形态)才能最终做成。

我辈作文,也必须经多次删改润色,才能成为文章,这道理是一样的。

听说欧阳文忠公作《昼锦堂记》,原稿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多次改订,最后乃才添两“而”字。

(即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作《醉翁亭记》,原稿起处有数十字。

(欧阳修将原稿)粘贴在卧室内,(反复推敲修改),到后来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

他平生作文章,都是如此。

甚至有不留下原稿一字的(情况)。

最近听说我同乡朱梅崖先生每写成一篇文章,必定粘稿于壁,每天常看,动辄删去十余字。

到实在没有可以删除时,这才定稿给人看。

这都是后辈学人所应当仿效的啊。

关于《马说》的翻译问题:“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句中“虽”如...

1.(1)喂,现在写作“饲” (2)吃完 2.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3.(1)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2)驱使他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伯乐不常有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马说》中“马之千里者”的“之”是什么意思?

主旨 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中受尽侮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担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语文文言文《马说》全句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

初二文言文《马说》《陋室铭》《核舟记》《活版》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原 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我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

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

2013年河北省中考文言文翻译

翻译:我们写文章,也是要经过多次的删改,润饰,然后文章才算写好.这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听说欧阳修写《昼锦堂记》,原稿的前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后来修改了好多次,最后加了两个“而”字。

他写《醉翁亭记》的时候,原稿开始的地方有几十字。

粘到卧室墙上天天修改。

到后来只留了“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他平生写文章文,都是如此。

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的人。

近来听闻我们这里的朱梅崖先生每写文章一篇,必定要把稿子粘到墙上,每天仔细看,然后去十余字.直到实在删不了,才脱稿拿给别人看。

这些都是学子们应该学习的.原题及答案:2013年河北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

(14分)(一)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线句子所写的景物。

(l分)11.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二)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

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

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

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

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

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

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

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①删润:删改和润色。

②仕宦:指做官。

③朱梅崖:清代进士。

④辄:总是。

⑤脱稿:(著作)写完1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视,辄去十余字。

14.“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3分)答案: 10.(1分)山朗润起来了11.(4分)描写满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蕴含了作者欣喜愉悦的感情。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12.(2分)B13.(4分)每写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贴在墙壁上,天天仔细阅读,每次总会删除十多个字。

(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14.(3分)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成文。

《马说》重点词语解释和翻译句子: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