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孔子的一段关于兰花的话是什么

孔子的一段关于兰花的话是什么

孔子的一段关于兰花的话是什么?

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描写兰花的成语

合金兰 契合:投合。金兰:指朋友间相处信诚。形容朋友间意气相投,感情深厚。亦作“契若金兰”。

兰芷之室 兰、芷:两种香草。比喻良好的环境。亦作“芝兰之室”。

兰质熏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

兰熏桂馥 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

空谷幽兰 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金兰之友 指亲密的朋友。

金兰之交 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

桂子兰孙 对人子孙的美称。

桂折兰摧 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摧兰折玉 摧:摧残,毁掉。毁坏兰花,折断美玉。比喻摧残和伤害女子。

吹气如兰 见“吹气胜兰”。

采兰赠芍 兰:兰花,花味清香;芍: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芝兰之室 比喻良好的环境。

沅茞澧兰 沅、澧:都是水名;茞、兰: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芝兰玉树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谢庭兰玉 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絮果兰因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披榛采兰 披:拔开;榛:丛生的荆棘。拨开荆棘,采摘兰草。比喻选拔人才。

契若金兰 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兰艾同焚 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

兰心蕙性 比喻人品高尚,举止文雅。

兰艾难分 好人、坏人难于分清。

兰桂齐芳 兰桂:对他人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德、美声。旧指儿孙同时显贵发达。

澧兰沅芷 沅、澧:都是水名;兰、芷: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兰因絮果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範美满,最终离异。

兰芝常生 兰芝:兰草和灵芝草。比喻高尚的美德长在。

兰摧玉折 旧时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死。

兰质蕙心 形容美丽而聪明。

兰薰桂馥 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后用来称人子肖孙贤。

金兰之契 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蕙心兰质 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

桂馥兰香 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桂殿兰宫 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

芳兰竟体 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比喻举止闲雅,风采极佳。

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吹气胜兰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采兰赠药 兰:兰花,花味清香;药: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兰质薰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

兰薰桂馥

兰薰桂馥

兰艾同焚

兰因絮果

采兰赠药

空谷幽兰

芝兰之室

如兰之馨

空谷幽兰

蕙质兰心

春兰秋菊

兰桂齐芳

吹气胜兰

兰薰桂馥

兰艾同焚

兰因絮果

采兰赠药

芝兰之室

芝兰之化

芝兰玉树

芝兰之化

芝兰玉树

十蕙一兰

兰蕙桂馥

兰艾同焚

芳兰竟体

兰皋蕙林

兰花的格言

兰花,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花卉,特别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它株形典雅,花姿优美,叶态脱俗,幽香四溢,人们既从外形鉴赏它的天生丽质,又从气质上寄寓高洁、独秀、气节等人文之思,这样“兰意象”就具有了多重涵义。而名人总是与兰、兰花、兰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于是名人效应下的“兰意象”就更加显示复杂多元。这里,我们拟从纵、横两个角度对“兰意象”作一些评述、剖析。 ??1、名人的“兰花情结” ?(1)孔子 ?作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特别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与提高,《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中“为政以德”的意思就是,天子诸侯平治天下国家,须自自身之道德修养做起,用德来正民、化民。《论语·为政》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朱熹《朱子语类》说:“道之以德,是躬行其实以为民先。”所以《中庸》又记孔子说:“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他既感叹于“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又严格要求自己,三省吾身,检点提炼自己的思想品质。 ?孔子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兰花采取了认同、赞扬的态度。据三国时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的记载可知: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 ?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这里的“商”,即孔子弟子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的有名高徒。孔子认为,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益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减少。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质性格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论“君子必慎其所处”。孔子以兰花为高层次品质修养比喻的本体,在情感与理智两个方面对兰花作了“文化性”阐述,从而使“芝兰之室”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鉴兰的成语。 ?西哲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谈及东方哲学时说: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这一评述也多少反映了西方哲学界对中国哲学的隔膜。孔子的确非常强调那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但仍然是从思辨形象的角度来强调的,孔子既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又要求弟子“见不善如探汤”,“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以“兰花”环境氛围比喻人文环境,则又达到抽象与形象的统一。 ?孔子于生活困窘、仕途不顺时,亦以兰花之美以固其节。《荀子·宥坐》中记孔子云: ?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 ?《孔子家语·在厄》记孔子云: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两处记载在文字上稍异,但意义相同。这段话是孔子对子路说的。当时的背景是,“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甚,弟子皆有饥色”,于是弟子们发生了如今所说的信仰危机,子路发牢骚说: ?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 ?孔子回答说: ?由不识,吾语汝!汝以知者为必用耶?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汝以忠者为必用......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和兰花有关的字和典故有什么?

孔子咏兰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日:‘何谓也?’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屈原佩兰

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培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芳草自洁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化身。

和兰花有关的字和典故有什么?

孔子咏兰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日:‘何谓也?’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屈原佩兰

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培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芳草自洁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化身。

谁知道,孔子喜欢的兰花是哪一种,据说能开白花,貌似四半还是五半

陶渊明《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孔 丘《猗兰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孔子历聘诸侯,莫能任。隐俗之中,见芳 兰独茂, 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得,今 乃与众草为伍。” 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

兰 花 诗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高 山 幽 兰 (郑板桥)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凑着键盘,拈着几朵白玉兰,听着反复吟唱的旋律,我微笑地说了一句:花开得很好。

外婆听到我的话,走过来,也笑着说:花开得很好。

是啊,花开得很好,或绩几天前它还是一个藏匿于花叶下的不起眼的小青角,现在,它竟开了----这种开,不是半开,是全开。

平日里常见人们摘玉兰花,他们多是见花瓣裂开就采下来了。其实那样的玉兰花,只是半开。

当然,半开的花也是很香的....

人们喜欢白玉兰,就是喜欢它的香气而已吧,毕竟,它的花朵是那么尖细,而且,颜色是纯白色的,非常不鲜艳、不起眼...

但我手上的白玉兰不是半开的,是全开的:

细长的白色花瓣全伸展开来,花朵撑开成一个小平面,宛如一朵于高空绽放的烟花。

中间的花芯全露出来了,雌蕊和雄蕊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样的玉兰,给人妩媚、妖娆的感觉,和平日里那种半开所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并且,我还发现,全开的白玉兰,香气更浓....

或许有人要以为我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呼吁:不要过早采去摘花朵,这样你可以收获得更好、更多。

其实不然……

全开的白玉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是你愿意等待就能拥有...

白玉兰花若在枝上全开,它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只要风一吹、叶一动,花瓣很快就会掉落-----有印象了吧,你常常能在玉兰树下看到很多细长的白色小花瓣。

那我为什么能采到全开的白玉兰呢?采它们时,它们都还只是半开,拿回家我懒得用水养它们,不知道为什么,它倒竟全盛放了。

这算是我的“运气”?还是它们的“赌气”?

或许都是吧……

不管如何,我算是见识到玉兰花的魅力了,现在我对玉兰花倍感喜爱和疼惜,这是以往所没有的。

基于喜欢,我搜了搜白玉兰的花语,竟是:纯洁的爱,真挚。

像,是有那么一回事,呵。

拈着几朵全开的白玉兰,我笑了。它们倒“耐”,竟还是好好的,花瓣牢固,一个没掉-----“赌气”赌得很彻底啊,呵呵,多么可爱。

再次嗅了嗅这淡淡的芬芳,我抚了抚它们那细长的小花瓣,低语: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努力去珍惜...放心吧,这情感,不会被一时之“气”所蒙蔽……

几片绿叶,像展开的翅膀,

一朵白花,如玲珑的微笑。

高洁,典雅,端庄,一盆兰花,一个世界。 ——题记

兰,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抽出几片嫩嫩的叶子,淡淡的青绿,像翡翠,像碧玉。它的清淡之绿,像蘸足了水的绿墨轻轻染上,绿的清纯,绿的可爱,惹人怜惜,令人喜爱。一丝微白穿过其心,日光斜照下,更是显得玲珑美丽。

长大了,甜美化为沉着。绿色变浓了,整片叶子都抹上了重重的绿色,厚重幽美。深深的绿在叶子上厚薄而施,构成了一副灵秀的图案。

再过一段时间,兰花就抽出了一支圆滑的细茎,一直往下垂,垂出花......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人们为什么要赞美兰花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兰花象征高尚、典雅、坚贞不渝

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

兰:幽玄高雅、超凡脱俗,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而做为一种投资,兰花经济也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兰同时也可以做为商的象征;

儒学中深厚的“兰情结”

作者 南通大学博导 周建忠教授

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花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其社会学意义亦由来已久,它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或许还与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际遇有关: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从此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而这种花与人之间同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则来自人类的图腾崇拜。

兰是花之骄子。从兰花的外形、姿态、生存环境、内在气质方面,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对兰的象征意义进行诠释,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定向的语码。所有爱兰、植兰、赏兰、咏兰之人,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它的文化内涵既可发展为孔子那种“当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为贫贱失意所动的人格信仰,亦可发展为屈原个人美德的保持与追求。总之,兰象征了儒学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

图腾与兰:

介入人类精神生活的肇始

图腾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模式。兰花作为个人图腾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人就是图腾,图腾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图腾来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图腾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忽隐忽现存在着的保护神。图腾崇拜到后来慢慢淡漠了,成为人类遥远模糊的记忆,但在后代生活中,还能找到它的痕迹。《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郑穆公出生与死亡皆跟兰花有关的图腾故事。郑文公“贱妾”燕梦见天使赠她兰花并告诉她“以是为尔子”,后果然怀孕生子,取名为兰,即郑穆公。郑穆公即位22年后,一次病了,他说:“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于是“刈兰而卒”。这个故事中的“征兰”之义,正是图腾文化的体现。离开了图腾文化,就无法理解故事中兰花的神秘性与特殊性。不仅历史典籍中留下了图腾文化的痕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此类例证。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兰,正是远古个人图腾痕迹的表现特征,“兰芝”,即“芝兰”,“芷兰”,就是兰花。“兰花”的图腾意义在诗中亦有明显的表现,如刘兰芝投河自尽前,焦仲卿对其母亲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严霜笼罩,煎逼庭兰,则意味着主人公的生命悲剧即将发生,就像郑穆公“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预言征兆一样,这是兰图腾文化的深层制约与潜在影响。通过“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渗透着多少世纪以来由秘传的崇拜传统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的难以理解的奥秘”。兰即是这样一个“原型”。

兰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秉兰拂恶、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藉兰祭祀等活动中,人们与兰建立了各种的关系。

这些兰文化的初期形态充分说明,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人(我们可以视他们为儒者的前身),他们大量地接触兰、运用兰,虽与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明确的伦理涵义,却为以后孔子对兰的审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与兰:

奠定了兰的文化内涵

“兰当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独茂,由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像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亦是从贤者为臣为相辅佐国君之角度设喻的。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寿《题兰石图》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

兰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洁、幽贞。孔子又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在厄》。而且,孔子关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如《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后代咏兰诗对此又进行了演绎、发挥。朱熹《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

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此处以芝兰之香喻君子美德,强调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体现了儒学重社会功用的特点。兰的幽香清远合于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

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

郑思肖与兰:

兰文化内涵的发展与延伸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既保持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一种文化能够存在的根基,同时,又不断应对现实的动荡带来的挑战。而这动荡在中国社会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权沦落外族之手。在这种时候,儒学人格往往表现为:坚贞的操守、张扬的个性。这一人格定位在郑思肖的画风中得以集中完整的体现。郑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诗人、画家。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据《遗民录》载,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

他画露根兰、无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郑思肖咏兰守志的行为还成了后代遗民的典范。如倪瓒在元亡后,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其《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

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明末清初相似的现实境遇使郑思肖成为更多画兰画家师法的对象。朱元璋的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题兰石》诗中说:“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郑思肖的画兰传统,直接影响到漫长的画兰历史。明清时,这一传统已衍变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画兰不画土,着重张扬个性。

明代·佚人《兰花》图(旅顺博物馆藏)有王武题诗:“郑生太迂鲁,画兰不画土。造物亦何心,春风自含吐。时去等飘蓬,知后落谁取。”清·诸升《兰竹图册》(旅顺博物馆藏),亦画兰不画土。清·原济(石涛)《芬兰图》(南京博物馆藏)画两支有根无土之兰,并有题诗“根已离尘何可夺”,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济等人画风的扬州八怪,亦以画兰擅长,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郑燮画兰尤为著名。

从郑思肖到扬州八怪等兰花题材的诗画中,坚持操守,张扬个性成为共同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这是儒学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传统在新的现实环境中发生的衍变,它们并没有突破或逸出儒学的价值范畴,而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延伸。

陈之藩与兰:

文化游子的眷恋情绪

陈之藩著有《失根的兰花》。

作为海外游子,在异国看到故乡的花草而产生感慨: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美丽了”。

最后,作者写道: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

这题目来自郑思肖画兰的故事,但全篇几乎没有对兰花形、色、香的种种介绍,只是围绕“国土沦亡,根着何处”立意,用“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人,以“失根的兰花”喻飘零异邦的人及其悲凉惆怅的心情。“失根的兰花”成为文中情思的聚合点,使故国之思,故园之恋表现得更深沉、真挚。

陈之藩用“失根的兰花”自喻,足见他深厚的儒学素养。因为兰花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象征意象,它身上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从话语层面看,作者思恋的是故园的“花花朵朵”,是“故宫的石阶”,是“母亲”;从历史意蕴层面看,他思恋的是传统文化,因为“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陈之藩说:“是多少多少年的历史,才产生一点传统;是多少多少年的传统,才产生一点风格。”这种对正在消失的传统与风格的珍爱,是“失根的兰花”的深层寓意所在。他与郑思肖的不同之处在于,兰花作为儒学传统人格的象征,在郑思肖笔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养它的国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陈之藩的兰花失去的与其说是国土,不如说是“兰花”

赖以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陈之藩们不仅是地域意义上的游子,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游子。

从上文可以看到,兰与儒学传统中的人格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兰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它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对它的文化内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后,兰文化显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儒学人格进行调整、补充。

人们说兰、画兰、咏兰、写兰,其实是在解读自身,是在兰的品格中读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将兰推为“王者之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念的赞赏与珍视?但在种种变化之中,有一点是始终如一的,即兰在儒学人格的象征谱系中有着“王者”的地位,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的心理机制,但也说明了儒学中浓厚的“兰情结”。

兰花的内涵有什么?兰花有什么品质?关于兰花的经典故事?请全部回答!有重谢!急急急!!!

孔子咏兰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你老师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到这样啊?”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又举了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论证“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观点。 勾践种兰 勾践种兰之地──兰渚山距城二十五里之南面小山,东临古鉴湖,西背会稽山,确是种兰的好地方。从余姚河姆渡文化层发掘出的陶器可以确定,当时已具备盆载植物之意识及技术,4000 年以后的越国,可以确信越王勾践在渚山种植兰花。勾践种兰不仅有动机,而且有技术保障。 关于勾践在渚山种兰,历史上多有记载,除《宝庆续会稽志》以外,如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也说:兰亭,即兰渚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明代徐渭也在《兰谷歌》中提到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 屈原佩兰 屈原(约前340~前期278),战国时伟大诗人。名平,字原,号灵均,又名正则。楚国人。《史记·屈原列传》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是他的政治主张遭到旧官僚贵族的激烈反对,而他为之依靠的楚怀王又昏聩无能,忠奸不辩。结果信谗言而怒迁于他。到楚顷襄王时,屈原遭到更大不幸,被长期流放于沅湘一带。屈原遭遇穷困,但其志不变,其行更廉,“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他将这种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将这种比兴手法作了新的发展,这就将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一伴,融铸一炉,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在选取香花异草中,屈原特别选取了兰,因此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

兰花在古代诗词中充当什么样的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兰花意象有着多元的内涵。诗人常常以兰喻君子,以兰为爱国者的化身,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求曾经的一部动画片,孔子,上面的那朵兰花人形态的图片。谁有?百度搜到的都是兰花!!求

动画片名字就叫《孔子》,讲的是从孔子小时候到老年的所有故事和经历,还有一只貔貅

孔子的一段关于兰花的话是什么: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