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炳泰文言文翻译
邹炳泰文言文翻译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三十八·邹炳泰传
【原文】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纂修四库全书,迁国子监司业。国学因元、明旧,未立辟雍,炳泰援古制疏请。四十八年,高宗释奠礼成,因下诏增建辟雍。逾两年,始举临雍礼,称盛典焉。寻超擢炳泰为祭酒。累迁内阁学士,历山东、江西学政。嘉庆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六年,京察,特予议叙。军船交粮挂欠,已许抵补,后至者复然。炳泰虑年年积欠,与同官达庆意不合,自具疏奏,诏斥其偏执使气,镌级留任。又奏监督轮值宿仓,仓役出入滋弊,宜令于仓外官房居住,从之。十年,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兼署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管顺天府尹事。十二年,调吏部。十四年,加太子少保。仓吏高添凤盗米事觉,坐久任仓场无所觉察,褫宫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久乃复之。十六年,署户部尚书。寻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久,尤慎铨政。十八年,铨选兵部主事有误,同官瑚图礼徇司员议,回护坚执。炳泰力争曰:“吾年已衰,何恋恋禄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自具疏白其故,上韪其言,卒罢瑚图礼。既而有降革官捐复者二人,准驳不当,侍郎初彭龄论与不合,疏闻,上斥炳泰无定见,镌级留任。又盗劫兵部主事姚堃於昌平八仙庄,诏以地近京畿,官吏阘茸,不能治盗,罢炳泰兼管府尹事。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党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寻休致,归。二十五年,卒。
炳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译文】
邹炳泰,字仲文,是江苏无锡县人。乾隆三十七年(1773)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编修之职,(受命)编纂《四库全书》,升任国子监司业。清朝的国家学校因袭元、明两代的旧制,没有建立太学,邹炳泰援引古制上疏请求(建立太学)。乾隆四十八年(1784),高宗在太学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礼仪完成,就此下诏增建太学。过了两年,开始举行皇帝亲临太学的典礼,当时被称为盛典。不久破格提拔邹炳泰为国子监祭酒。不断升迁做了内阁学士,历任山东、江西省学政。嘉庆四年(1800),授任礼部侍郎,调去管理仓库,除去积久的弊端。(后)因粮厅颜培天不称职,被弹劾去职。嘉庆六年(1802),朝廷考察在京官吏政绩,特别给予他加级并记录在案的奖励。军船交粮赊欠的,已经准许抵充补足,后到的也是这样办理。邹炳泰考虑到年年累积欠账(不好),(因)与同事达庆意见不合,(所以)自己详细写奏章上奏,皇帝下诏斥责他片面固执恣逞意气,降级留任。又上奏(请求)监督(官吏)轮流值班住在仓库的事,说管理仓库的小吏仓役出入仓库滋生弊端,应该让他们在仓库外的房舍居住,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嘉庆十年(1806),升任左都御史,又升任兵部尚书,兼管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嘉庆十一年(1807),兼管顺天府尹事。嘉庆十二年(1808),调任吏部。嘉庆十四年(1810),加赠太子少保。管理仓库的官员高添凤偷盗米粮的事情暴露,他因为久任仓库主官却未能察觉此事,被剥夺东宫的职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很久以后才又恢复。嘉庆十六年(1812),任户部尚书。不久以吏部尚书的身份任协办大学士。
邹炳泰在吏部任职很久,尤其对选拔任用官吏非常慎重。嘉庆十八年(1814),因为选拔兵部主事有误,同事瑚图礼遵从主管官员的意见,坚持为他辩护。邹炳泰力极力谏诤说:“吾年龄已经很大了,怎么还能对俸禄官位恋恋不舍呢?(主要是为了)不能够使朝廷的法律从我这里被败坏了!”自己上疏禀告其中的原委,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最终罢免了瑚图礼的官职。不久有两位降职革职官员因捐复职,核准后反对任职的意见不合适,侍郎初彭龄的意见与他不合,于是上疏奏闻皇上,皇上斥责邹炳泰没有主见,降级留任。又有盗贼在昌平县八仙庄劫持了兵部主事姚堃,皇上下诏说,因为此地接近京城地区,官吏庸碌低劣,不能制止盗匪,罢免了邹炳泰兼管府尹事之职。等到教匪林清的叛乱发生,叛党答多居住在固安及黄村,追究邹炳泰在任不能觉察此事,以中允、赞善之职降职候任。不久退休,回故乡老家。嘉庆二十五年(1821),去世。
邹炳泰自考中进士开始,不登朝廷重臣之门,浮沉于馆职,很久之后才跻身仅次于卿相的高官。多次执掌礼部取士事务,被称赞能够获得贤士。在朝为官不随便苟且,清仁宗(嘉庆帝)重用他,但是最终还是被贬黜。
【注释】
1、庶吉士:明、清官名。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代重翰林,天顺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清沿明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六。参见“庶常”。
2、编修:官名。宋代有史馆编修。明清属翰林院,位次修撰,与修撰、检讨同为史官。见《历代职官表》卷二三。
3、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隋、唐、宋、元、明、清,称国子监。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参见“国学”、“太学”、“国子学”。
4、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赞》:“高祖受命,议创国学。”唐韩愈《窦公墓志铭》:“教诲于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庄劚松》:“吉州庄寿年,号斸松。乾隆初年,贡入国学。”参见“国子监”。
5、辟雍:亦作“辟雝”。辟,通“璧”。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汉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又迳明堂北,汉光武中元元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辟雝也。”元方行《送贾彦临训导霍邱》诗:“承恩自合归宣室,论道安能老辟雍?”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周石鼓文》:“高宗纯皇帝以乾隆庚戌亲临辟雍,见石鼓漫泐,为立重栏,以蔽风雨。”
6、释奠: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礼记·王制》:“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郑玄注:“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已。”《北史·周纪下·太祖文帝》:“二月丁巳,帝幸路门学,行释奠礼。”宋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公墓志铭》:“乃修孔子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参见“舍奠”。
6、礼成:礼毕。
7、临雍:亲临辟雍。雍,指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历代皆有,亦常为祭祀之所。《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二年三月,临辟雍,初行大射礼。”宋刘克庄《水龙吟·林中书生日》词:“算给扶朝者,临雍拜者,下梢须做。”《清史稿·礼志八》:“道光三年临雍,命荫生豫听宣讲。”
8、超擢:破格提拔。升迁;越级提升。唐元结《辞监察御史表》:“圣私殊甚,特加超擢。”《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三年》:“附之者旬月超擢,不附者陷以大罪。”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五学士》:“李厚菴光地以军功超擢学士。”蔡东藩《唐史通俗演义》第四二回:“玄宗超擢力士为将军。”
9、祭酒: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首脑人物。郑逸梅《逸梅丛谈·妙喻》:“我师程瑶笙先生,当然算得画苑中的祭酒,善于写生,画兽更具郎士宁的意味。”
10、累迁:也作“迁累”。谓多次迁升官职。《新唐书·李适之传》:“神龙初,擢左卫郎将。开元中,迁累通州刺史,以办治闻。”
11、仓场:官方收纳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场所。清置仓场衙门,以户部侍郎主之,掌京仓(京城内外粮仓)、通仓(通州 粮仓)的政令。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请量闲剧,留官吏於仓场勾当。”《宋史·职官志三》:“若内外仓场帐籍,供申愆期,则以法究治。”郑观应《盛世危言·铁路》:“一有铁路,则分期装载,瞬抵仓场。”
12、剔除:削除;除去。《南史·齐纪下》:“三月壬午,诏车府乘舆有金银校饰者,皆剔除之。”《明史·忠义传三·乔若雯》:“出为兖州 知府,剔除积弊,豪猾敛手。”《官场现形记》第三三回:“说余荩臣总办釐金,非但出卖釐差,并且以剔除中饱为名,私向属员需索陋规。”巴金 《家》十:“他说着并不管她答应不答应,就从她的手里拿过花枝来,端详了一下,又剔除了两三根小枝。”
13、积弊:也作“积敝”。指积久的弊端。《宋书·武帝纪中》:“此州积弊,事故相仍,民疲田芜,杼轴空匮。”唐白居易《为宰相贺赦表》:“矧又祗祀天地,孝享宗庙,蠲减租责,策徵贤良,褒德及先,赏功延嗣,敬宾养老,念旧睦亲,生人之积弊尽除,有国之颓纲必举。”宋王安石《拟上殿札子》:“陛下不能如此,苟於积敝之末流,因不足任之才,而修不足为之法,臣恐在军者日以劳,而士民愈以穷困污滥,而於天下国家愈其无补也。”清林则徐《颁发查禁营兵吸食鸦片规条稿》:“名为健卒而精力疲惫不堪,委以查私而贿赂公行滋甚,此种积弊,实堪痛恨!”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不但是革命的,连那略带些不平色彩的,不但是指摘现状的,连那些攻击旧来积弊的,也往往就受迫害。”
14、不职:不称职。《汉书·贾谊传》:“(大臣)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宋曾巩《代曾侍中乞退札子》:“臣少壮之时,尚虞不职,今齿发已暮,理当乞身。”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根本既摇,畿辅告警,斯时即治臣等以不职之罪,于国家前途从何补救?”
15、京察:明清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明代每六年举行一次。清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改为三年考核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地的称“大计”。《明史·选举志三》:“考察之法,京官六年,以巳、亥之岁,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别致仕、降调、闲往为民者有差,具册奏请,谓之京察。”《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这位淮安府乃是翰林出身,放过一任学台,后来又考取御史,补授御史,京察一等放出来的。”参阅《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
16、议叙:清制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谓之“议叙”。清朱珪《吏部稽勋司郎中张君墓志铭》:“乾隆庚子科举人,议叙八品京官。”清谭嗣同《先仲兄行述》:“以国子监生充实録馆誊録,议叙通判。”
17、挂欠:赊欠。《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公子银子接到手,手段阔惯了的,那里勾他的用?况且一向处了不足之乡,未免房钱柴米钱之类,挂欠些在身上。”
18、抵补:抵充补足。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八节:“凡三十年,共借债六次,总数约四千万两,连利息不过五千七百万两,海关抵补有馀。”
19、积欠:累积欠下;屡次所欠。宋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今勘会江都县人户积欠青苗钱二万四千九百二十贯石。”清蒋士铨《一片石·访墓》:“我有一件心事,烦你打个卦,如准了,就把三年积欠规礼折算,免了你四十分之一。”鲁迅《书信集·致施蛰存》:“近日大热,所住又多蚊,几乎不能安坐一刻,笔债又积欠不少,因此本月内恐不能投稿。”
20、具疏:备文分条陈述。唐韩愈《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公将行,曰:‘吾天子吏,使海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卖官以受钱邪?’即具疏所以。上以为贤,命有司与其费。”
21、偏执:片面而固执。宋苏轼《乞罢详定役法札子》:“所见偏执,乞罢详定役法。”元刘壎《隐居通议·前朝科诏》:“毋苟且,毋偏执。”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中:“有拂意者,瞠目争辩,偏执一己之见。”巴金《谈及其他》:“今天我还珍惜这份感情,可是我不能不责备自己的偏执、软弱、感伤,孤僻和近视。”
22、使气:恣逞意气。《宋书·刘瑀传》:“明年,迁御史中丞。瑀使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鱼朝恩专权使气,公卿不敢仰视。”元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一折:“贪财的只是凶,使气的不善终。”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一章:“阿兴好喝酒,爱使气。”
23、镌级:降低官阶,降职。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耘松观察》:“未几,擢贵州贵西兵备道,而以广州讞事镌级。遂乞养,归田十年,母既终,不复出。”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二:“治中及大宛二县皆镌级去,比题名録出,士论哗然。”《清史稿·高宗纪五》:“秋七月庚申,索琳以不职镌级,以伍弥泰为理藩院尚书。”
24、留任:职官和官署名。犹留台,留府。《宋书·刘穆之传》:“十一年,高祖西伐司马休之,中军将军道怜知留任,而事无大小,一决穆之……穆之既卒,京邑任虚,乃驰还彭城,以司马徐羡之代管留任。”按,《南史·刘穆之传》作“徐羡之代管留台”,《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一年》作“刘道怜监留府事。”参见“留台”、“留府”。后指任满或已他调的官员因需要仍复任原职。
25、轮值:亦作“轮直”。轮流值班。元刘祁《归潜志》卷七:“选一时宿望有学者如杨学士云翼、史修撰公燮、吕待制造数人兼之,轮直。”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颁行女训》:“将二《南》诗、古诗,编成简明说词,选哲妇十馀人以备轮直。”清昭连《啸亭杂录·领侍卫府》:“巡幸方岳、木兰行围,御前大臣侍卫暨乾清门侍卫均随从轮直。”清昭连《啸亭杂录·领侍卫府》:“每班先于园中值宿四日,后入禁中值宿二日,空闲六日,以为休沐之暇,更番轮值。”巴金《寒夜》二五:“他也只好忍耐地等待他的轮值,不管候诊室里怎样拥挤,天井内怎样冷。”
26、宿仓:留宿仓库;居住在仓库内部。
27、仓役:管理仓库的人员。
28、滋弊:滋生弊端。
29、官房:政府的办事处。《明史·食货志五》:“王佐掌户部,置彰义门官房,收商税课钞,复设直省税课司官,征榷渐繁矣。”
30、仓吏:官仓中的胥吏。《史记·货殖列传》:“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
31、褫:剥夺;夺去。
32、宫衔:清 制不立太子,但有太子傅保之名,专为大臣及有功者加衔,无职掌,也无员额。太子称东宫,故名宫衔。如太师、太傅、太保,皆可冠以“宫”字;少师、少傅、少保,则称为宫师、宫傅、宫保。清昭连《啸亭续录·刘凤诰》:“(刘凤诰)洊至吏部侍郎。与修《高宗实録》告成。加太子少保。近日贰卿加宫衔者惟公一人,人争羡之。”
33、铨政:指选拔、任用、考核官吏的政务。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三·阁部重轻》:“暂摄政府者为王山阴,与陆倾盖相善,铨政几还旧观。”《明史·石珤传》:“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
34、铨选:选才授官。古代举士与选官相一致。士获选,即为官。至唐,试士属礼部,试吏属吏部,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举官又分两途,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唐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清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南齐书·百官志》:“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事,诸曹郊庙、园陵……改号格制、莅官铨选。”宋沈辽《代人献利害书》:“结发从仕,甫二十年,三遇铨选矣。”清昭连《啸亭杂录·盛京五部》:“其未设吏部者,以其地官员无多,仍由京中铨选,故不备。”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
35、回护:指辩护。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你倒来替他回护。触恼我心。”《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你进去对她妈说,教他快收拾一答儿来,俺就与你,替他回护两句言语儿,爹就罢了。”清龚自珍《最录禅源诸诠》:“有议之者乎?有明天台宗藕益大师于所著《阅藏知津》中,摘其名句而致诘之,所诘良是,无可回护者。”
36、坚执:犹坚持。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议者必谓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故劝陛下坚执不顾,期于必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林善甫坚执不受,如此数次相推。”《红楼梦》第十九回:“他母兄见他这般坚执,自然必不出来的了。”茅盾《子夜》六:“她坚执要回家了——虽然到了家里,她亦未必感到愉快。”
37、韪:是;对;正确。
38、既而:时间副词。犹不久。《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南朝宋鲍照《舞鹤赋》:“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汉回,晓月将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余德》:“既而鼓歇,渊然一声,蒂须顿落,即为一蝶,飞落尹衣。”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既而又愤怒地想定:这幽灵似的门庭必须步出,一个女人,该谋寻自己的生路。”
39、降革:降级免职。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典礼·朝觐大计》:“缘事降革,复还级职。”
40、捐复:捐银恢复受处分降革的原官。清代的一种弊政。《清史稿·选举志七》:“(康熙)三十五年,帝念降革留任人员,因公处分,辄停升转,诏许捐复。”《官场现形记》第三回:“然后拿银子捐复原官。”
41、准驳:核准官员任职情况以及具文反对任职情况。
42、定见:明确的见解或主张。明李东阳《储处士传》:“此其中已有定见,恐为所挠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噫!一阴符耳,俄以为六代,俄以为唐人,又俄以为后汉,何无定见如此。”朱自清《序》:“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着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沙汀《困兽记》八:“她并不泼辣,实际倒是一个没有定见的柔弱的人。”
43、京畿: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遂建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北齐书·封述传》:“迁世宗大将军府从事中郎,监京畿事。”明沈鲸《双珠记·京邸叙亲》:“寓京畿委巷,涤器垆旁,招商来往。”《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二十世纪之中国》:“借口义和,联军麕聚,锋锐所向,既已蹂躏京沽,喋血京畿。”
44、阘茸(tà róng):庸碌低劣。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闒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旧唐书·王伾传》:“伾闒茸,不如叔文,唯招贿赂,无大志,貌寝陋。”章炳麟《国家论》:“特世人执是以为高名,则不知集众所成,其能力最为闒茸。”
45、追论:犹追究。《明史·华云龙传》:“二十三年追论中胡党,爵除。”《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其外杂犯,在他到任以前的,俱免追论。”
46、降补:降职候任。
47、休致:官吏年老去职。宋王禹偁《高闲》诗:“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未全迟。”元方回《老而健贫而诗自志其喜》之一:“弱冠至休致,日须成一诗。”《明史·选举志三》:“有学识才干者辟赴中书,与年老者参用之。十年以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遂上疏乞休致,不许;又告休沐,乃给三月假。”近代史资料增刊《太平天囯资料·史致谔与外国侵略者往来信函选录》祁龙威说明:“史致谔‘休致’后,寄居常州。”
48、登第:犹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新唐书·选举志上》:“通四经业成,上于尚书,吏部试之,登第者加一阶放选。其不第则习业如初。”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五》:“胡文定公自登第逮休致,凡四十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少年登第,官拜翰林编修之职。”《花月痕》第八回:“(痴珠)弱冠登第,文章丰采,倾动一时。”
49、馆职:统称唐宋于昭文馆(唐时又称弘文馆)、史馆、集贤院等处担任修撰、编校等工作的官职。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宋洪迈《容斋随笔·馆职名存》:“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次日,张说入朝,见帝谢罪,因力荐浩然之才,可充馆职。”
50、卿贰: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明史·赵世卿传》:“延及数年,居然高踞卿贰,夸耀士林矣。”《好逑传》第十三回:“若以我学生昔日曾备员卿贰,亦朝廷侍从之官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国初,凡提督学政,惟直隶、江南、浙江曰学院,以进士出身之卿贰及翰林院侍讲侍读充之。”
51、文衡:旧谓判定文章高下以取士的权力。评文如以秤衡物,故云。唐刘禹锡《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丞相曲江公方执文衡,揣摩后进,得公深器之。”宋洪迈《容斋五笔·门生门下见门生》:“裴欢宴永日,书一绝云:‘宦途最重是文衡,天与愚夫作盛名,三主礼闱今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明王玉峰《焚香记·议亲》:“下官谬司抡选,叨忝文衡,不得稍闲。”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朱石君先生每握文衡,必合观经策,以精博求士。”
52、得士:本谓使士人投奔、归附。亦谓得士人的心。汉东方朔《答客难》:“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唐韩愈《祭田横墓文》:“感横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吊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元刘祁《归潜志》卷五:“城陷,仲德帅兵三百,力战不支,赴蔡水死,军士皆从之,其得士虽古之田横无以加也。”后泛指获得贤士。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乡试遇水火灾》:“上命如鹤龄言,改用十五日为首场,是科更称得士。”
53、立朝:指在朝为官。宋曾巩《乞出知颍州状》:“伏念臣性行迂拙,立朝无所阿附。”清侯方域《司成公家传》:“三岁,而方相国从哲贤之,以为翰林院庶吉士。然立朝论议终不肯苟同。”
54、不苟:不随便;不马虎。《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贾公彦疏:“不苟且也。”《后汉书·王堂传》:“(堂)迁汝南太守,搜才礼士,不苟自专。”清钱泳《履园丛话·梦幻·许昌》:“嘉定有老儒名朱纲,为人方正不苟,颇信佛老之说。”
王绩 《自撰墓志铭》的翻译!!
自撰墓志铭》
唐·王 绩
我名王绩,只有父母,没有朋友,自己给自己取个字叫无功。有人问他为什么
,他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不与答复。
他以为虽有道行于自己,却无功绩于当时。也不去读书,自然也能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靠官俸起家 。
经历了好几个职务才升过一阶官。才能高而职位低,仅仅免于责问自己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 十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气偿于是退官归家,以酒德悠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 路好像没有目标,坐下好像没有依靠。乡下没有人能够了解他的。曾在东皋耕过田,自号东皋子。身死的那天,自己为自己作了个墓志铭:—— 有唐逸人叫王绩。若顽若愚骄且激。院里三条狭小路,堂屋唯存四扇壁。生计不 知去节制,哪会来往走亲戚。生存好比附赘疣,死去溃痈烂完毕。无思无虑,何去何 从?垅头立碑刻石,坟顶松柏来封。哀哀孝子,空对长空。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骄似激。院止三迳,堂唯四壁。不
知节制,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
从?垅头刻石,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空。
启功先生自撰墓志铭译文。
1978年,启功66岁时,妻子、母亲和恩师已经先后离他而去,回想半世艰辛岁月,启功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自撰墓志铭》:
一个中学生,当了副教授。知识不广博,专业参不透。大名扬天下,本事还不够。高度达不到,低了不愿就。被打成趋左,也被判右派。脸是有点圆,脸皮不够厚。妻子已先亡,至今没有后。丧礼犹如新,我病仍照旧。今年六十六,却也可算寿。想那八宝山,离我也不远。论起我生平,谥字可叫陋。皮囊本无名,不如与同臭。
启功先生写这样一个墓志铭,可谓是看透人生,颇有道家风骨。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又将自己说的一文不值。最后说到,这身体本就是一幅臭皮囊,死又何惜。
写在妻子新丧之时,总结平生,自定谥号曰“陋”,还说身名齐臭。其实启功先生光明磊落,品德高尚,业绩甚丰,博闻强识。
这首《自撰墓志铭》:诗不诗,词不词,是一顺口溜,风格谑调,但这正是他参透几十年苦辣酸甜的感受。
此《墓志铭》之妙,不仅在于仅用了72个字就把自己的一生来个盖棺论定式的“鉴定》,且模样长相音容笑貌乃至目前状况一股脑儿跃然纸上,更令人称绝的是,它所透露出的那种潇洒、旷达的气韵令当今的现代人们脊背发冷,顿足自省。
文言文翻译,,自老至少.........
(宋濂)从少年时代直到老年,没有一天离开书本,对于学问没有不精通的。写的文章淳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在朝廷上,有关祭祀天地、宗庙、山川、诸神的典章,朝见天子、饮宴国宾群臣、乐律历法、衣冠服饰的制度,对于四方边远地区前来朝见纳贡(使者)的奖赏犒劳仪式,以及有关元勋、大臣碑记、刻石的文辞,全都委托宋濂(起草、拟定),(他)屡次被推举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求写文章的人,前后相继,接连不断。外国进贡的使者也知道他的名字,屡次问候宋先生起居正常、身体健康不。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重金购买宋濂的文集。四方学者都称他为“太史公”,不以姓氏称呼。
未尝:未曾,没有过。
演迤:绵延不绝,指文章气势流转绵长。迤,音yǐ。
郊社:祭祀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
旁及:兼及,另外涉及。
咸:全。
元勋:有极大功绩的人。
巨卿:大官,大臣。
士大夫:古代官僚阶层。
造门:登门。造:到,去。
相踵:足踵相接,指前后相继。
兼金:加倍的金子,泛指多量的金银钱帛。
文言文吴澄传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主要是通过翻译文章达到理解的目的,然后做题目就容易了。这里提供翻译内容,然后读懂内容自己可以回答了: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自幼聪敏,三岁能诵读古诗,五岁每日受课千余言,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勤奋过度,不让他多读.澄候母亲就寝后,又燃灯读书.九岁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总是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之后,学习经、传,致力于圣贤之学,曾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刚归附于蒙古,各处盗贼兴起,社会尚不安宁.乐安郑松邀他避居于布水谷.吴澄在那里著《孝经章句》,并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戴记》、《小戴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至江南求贤,吴澄被荐选至京师,但不久因母病辞归.钜夫奏请将吴澄所著各书置于国子监,以供诸生学习.元贞初年(1295),吴澄游学于龙兴时,按察司经历郝文迎他于郡学,每日听他讲经论史,记录其问答凡数千言.行省官员元明善,常以文学自负,但听了吴澄讲解《易》、《诗》、《书》、《春秋》诸经典的含义之后,不禁赞叹道:“同吴先生谈论学问,如同探索大海一般,深不可测.”遂终身拜吴澄为师.左丞董士选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敬茶奉饭,极力向朝廷推荐,说他道德文章都优于常人.朝廷擢引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当地官府多次敦请,方去赴任,但不久辞职南归.以后又任命他为江西儒学副提举,到职仅三个月,又因病离去.
至大元年(1308),朝廷召他为国子监丞.在此之前,许文正公衡为国子监祭酒,以《朱子小学》等书教授国子生.吴澄到任后,每日清晨向学生授课.在下午休息期间,来向他请求解答《经》书中疑难者,接踵而至.澄根据学生的才能,反复讲解,循循善诱,直到深夜.无论寒暑都是如此.
皇庆元年(1312),升吴澄为司业,以程纯公(程颢)《学校奏疏》、胡文定公(胡安国)《六学教法》、朱文公(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为教材.教学分为四科: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但这套教学计划未能实施.他常对学生说“:朱子(熹)主要是在探求天理中得到学问,而陆子(象山)则以静心修养德性为主.如果求学不以德性修养为本,则必然偏重于语言文字,舍本逐末.若以德性修养为本,那就可望获得许多知识.”所以有人认为吴澄属于陆象山学派,违背许衡尊信朱子之本意.然而,这些议论者也并不知陆、朱之学是什么.吴澄辞司业之职而去,从学诸生中,有人不告假也随先生南行.不久,朝廷又召澄为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催促迅速回京.但行至真州,因病不能继续前往.
英宗即位,越级提升吴澄为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至治三年(1323)英宗驾崩,泰定帝即位,设经筵,首命吴澄与平章政事张王圭、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朝廷修纂《英宗实录》,命吴澄主持其事.数月后《实录》修成,尚未进呈,澄称病请求还归故里.中书左丞许师敬,奉旨赐宴于国史院,向吴澄表示朝廷挽留之意,吴澄坚持不肯,宴罢立即出城乘舟南下.中书闻讯,派官员追赶,终未追上,回朝奏告皇帝说:“吴澄是我朝名儒,德高望重的老臣.今告老还乡,朝廷亦不忍使他过于操劳,应该嘉奖才是.”于是,诏令加吴澄为资善大夫,赐金织文绮二件及钞五千贯.
吴澄诲人不倦,对于别人提出的疑难,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直到明白为止.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自己系统的见解,认为从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颜、曾、孟、周敦颐、二程、张载直到朱熹,是一脉相承,以后还要继承发展.他自青年时代就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己任.无论入朝为官还是隐退归家,凡所经过的郡县,其士大夫们都争着请他去教育子弟.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向他求学者,常不下千百人.平时稍有闲暇,即著书立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方才搁笔.对于《易》、《春秋》、《礼记》都有自己的解释,破除以前注释中穿凿附会的陋习,阐发书中深奥的道理,条理分明,文笔简洁,见识高超,成为一家之言.著有《学基》、《学统》二篇,使学者明了做学问之要本所在,懂得求学的途径,循序渐进.他的学术思想,尤得益于邵雍的学说.他还校订了《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以及《八阵图》和郭璞的《葬书》.
吴澄故居有草房数间,程钜夫为之题名为“草庐”,因此学者称吴澄为“草庐先生”.天历三年(1330),朝廷因吴澄年事已高,特任命其次子吴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就近奉养.天历四年,吴澄病逝,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赠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邹炳泰文言文翻译: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