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诗歌鉴赏
爱情的诗歌鉴赏
爱情是非常神秘的,也是极为美妙的。但是对于这种神秘和美妙的爱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诗人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作为继胡什哈尔·哈塔克之后的又一位阿富汗著名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写这首题为《爱情》的抒隋诗时,他对爱情的体验也许比别的诗人更为真切、更为独特。因为他生活的年代,阿富汗正处在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之下,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所传达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更是有着在特定的语境下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占领者的痛恨,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爱情有欢乐,也有忧伤,明明知道爱情的痛苦“最难品尝”,人们却要争先恐后地去领略这份痛苦,感受这份忧伤。一些“痴情少年”,甚至为了爱情让忧伤的泪水不断地流淌,“汇成一条小川”,更有一些情侣,因为别离的愁绪“恹恹而死”。他们宁愿感受凄苦,宁愿“恹恹而死”,也不愿“独自偷生”。对于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对于这种“痴情”,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是抱着极为赞赏的态度的。在他看来,此生痴情一回,哪怕身后真的遭受炼狱之火的折磨,也是属于在所不惜的“睿智”的行为。可见,阿卜杜勒·拉赫曼的爱情观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还表现在对“爱情的创伤”之原因的探究方面。是谁造成了情侣的分离甚至丧失?或许是封建的等级观念,或许是残酷的异族侵略。不管是什么原因,诗人都以“痴情”对此进行了谴责。在诗人看来,这种“痴情”其实就是“睿智”。因此,我们从“睿智”一词中,能够感受到爱情在反对等级偏见或是抗击异族侵略方面所具有的强大而神秘的力量。阿富汗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的诗歌尽管有着忧郁悲怆的基调,但是在这首题为《爱情》的诗中,他却用形象化的语言和略带夸张的笔调以及一系列妥帖的比喻,对“痛苦的甜蜜”这一爱情的悖论作了新的生动的诠释。
十首最美爱情古诗词,你最欣赏哪一首
李清照有一首,诗句是“你侬我侬,忒煞情多”的诗。
泰戈尔诗《吉檀迦利》片断和赏析共600字(爱情诗除外)
重读《吉檀迦利》 续
《吉檀迦利》将语言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这首诗最初是用孟加拉文写成的,“充满了微妙韵律、不可翻译的轻柔色彩以及创新的格律”。看来,我们现在将其称为散文诗,主要是由于这部作品,在先由泰戈尔本人将其翻译成英文,尔后又由冰心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很多诗歌本身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的“不可翻译的轻柔色彩”和韵律的缘故。诗人们和读者们必须在两难中做出选择:要么依旧保留原文的韵律,使其静静地躺在孟加拉文优美的摇篮里,而不为世界上多数人所知晓;要么不可避免地在翻译过程失去原来的语言美感和韵律,而广为传播于全世界。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否则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知道这部伟大的作品,并为之倾倒。尽管在文字的转换中,《吉檀迦利》已经失去了很多风采,可她依然楚楚动人,风情万种!在这种必须、却无可奈何地失去原有韵律美的翻译中,想必泰戈尔本人和冰心都会有很多遗憾,并且将这种遗憾带给了读者。然而,更多的还是保留下了诗歌之美。
虽然,英文的《吉檀迦利》已经几乎没有了原诗本来存在的诗歌之韵律美(个别诗章依旧有英文的韵律,如第10首),但是那些掌握着诺贝尔奖评定资格的西方文权威们,在读过译成英文的《吉檀迦利》后,给出以下评语“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很遗憾,这些评委权威们和我们一样不懂孟加拉语。如果他们熟悉孟加拉语,真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写诺贝尔奖的评语。
不仅仅是诺贝尔奖评委们。晚泰戈尔十年,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诗人WB叶芝,于1912年读到英文《吉檀迦利》时,即给予盛赞,并为之作序。
叶芝写道:“他的一生十全十美;他年纪很经时写了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他会整天坐在花园里;从二十五岁左右到三十五岁光景,他心中怀着极大的哀伤,写下了我们的语言中最美丽的爱情诗。……他的艺术愈来愈深刻,变得富有宗教和哲学意味了;人类的一切向往憧憬,都是他歌咏的题材。他是我们的圣人中间第一个不厌弃生存的,他倒是从人生本身出发来说话的,……这些抒情诗——据我的印度朋友告诉我,孟加拉文的原作充满了微妙的韵律,不可翻译的轻柔的色彩以及创新的格律——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生平梦想已久的世界。一个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然而又显得极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灯心草一般。……正是我们自己的心情在呼喊:‘因为我热爱今生,我知道我将同样热爱死亡。’”
美国诗人庞德说:泰戈尔……掌握了英文的种种妙处,他的诗歌有一种特别的宁静感。……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
瑞典著名学者厄普萨拉说:诺贝尔文学奖是应该赋予这位集艺术家和预言家于一身的作家的。泰戈尔在这方面是无以伦比的。
我国著名诗人,曾担任泰戈尔来华翻译的徐志摩说:跟泰戈尔老人在一起,我的灵感就有了翅膀,总是立刻就能找到最好的感觉。
读读《吉檀迦利》中的一些优美诗句,便知道,这些著名诗人们何出此言:
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
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1首)
这是开篇,生命与苇笛,庄重与轻盈,一下子从最朴素和自然的地方进入到一个伟大的话题。
在歌唱中的陶醉,我忘了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却称你为朋友。 (2首)
对神的亲近?虔诚?敬仰?或均揽其中!
只让我的生命简单正直像一枝苇笛,让你来吹出音乐。 (7首)
又一次,朴实地献歌,......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古代经典爱情诗赏析
凤求凰
作者: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赏析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的故事,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传为佳话。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他人京师、梁国宦游归蜀,应好友临邛(今四川邛崃)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当地头号富翁卓文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精通音乐,青年寡居。一次,卓王孙举行数百人的盛大宴会,王吉与相如均以贵宾身份应邀参加。席间,王吉介绍相如精通琴艺,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就当众以“绿绮”弹了两首琴曲,意欲以此挑动文君。“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但是卓文君一到司马相如家才知道他家一贫如洗,生活逐渐拮据,司马相如只好卖了房子与卓文君一起回到了临邛,开起了酒店。最后由卓王孙救济才慢慢好起来。这两首诗,据说就是相如弹琴歌唱的《凤求皇》歌辞。因《史记》未载此辞,到陈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始见收录,并加序说明,唐《艺文类聚》、宋《乐府诗集》等书亦收载,故近人或疑乃两汉琴工假托司马相如所作。
〖作品鉴赏〗
其一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曰凤,雌曰凰。古人称麟、凤、龟、龙为天地间“四灵”,(《礼记·礼运》)凤凰则为鸟中之王。《大戴礼·易本名》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长卿自幼慕蔺相如之为人才改名“相如”,又在当时文坛上已负盛名;文君亦才貌超绝非等闲女流。故此处比为凤凰,正有浩气凌云、自命非凡之意。“遨游四海”更加强了一层寓意,既紧扣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羽弱水,莫(暮)宿风穴”(郭璞注《尔雅》引天老云)的神话传说,又隐喻相如的宦游经历:此前他曾游京师,被景帝任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志不获展,因借病辞官客游天梁。梁孝王广纳文士,相如在其门下“与诸生游士居数岁”。后因梁王卒,这才反“归故乡”。足见其“良禽择木而栖。”
其二,古人常以“凤凰于飞”、“鸾凤和鸣”喻夫妻和谐美好。如《左传·庄公廿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铿锵。”此处则以凤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爱,而“遨游四海”,则意味着佳偶之难得。
“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 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 ③相知:相亲。 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 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有关爱情的著名史诗加赏析
我喜欢的爱情诗
上邪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原文: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鉴赏:
《上邪》为《铙歌十八曲》之一,属乐府《鼓吹曲辞》。
《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认为当与《有所思》合为一篇。《有所思》是考虑决裂,《上邪》则是打定主意后做出更坚定的誓言。《乐府诗鉴赏辞典》认为两者相互独立。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 ,“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 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 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清代王先谦说:“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之不能绝君明矣。”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可以说是绝唱之作。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确实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诗短情长,撼人心魄。正如胡应麟所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4]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从艺术上看,《上邪》的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读《上邪》,仿佛可以透过明快的诗句,倾听到女子急促的呼吸之声。《上邪》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其语言句式短长错杂,随情而布。音节短促缓急,字句跌宕起伏。
《上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申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桔。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请问哪里有勃朗宁夫人的爱情十四首诗的鉴赏文章?
十四行诗
勃朗宁夫人
我想起,当年希腊的诗人曾经歌咏:
年复一年,那良辰在殷切的盼望中
翩然降临,各自带一份礼物
分送给世人——年老或是年少。
我这么想,感叹着诗人的古调,
穿过我泪眼所逐渐展开的幻觉,
我看见,那欢乐的岁月、哀伤的岁月——
我自己的年华,把一片片黑影接连着
掠过我的身。紧接着,我就觉察
(我哭了)我背后正有个神秘的黑影
在移动,而且一把揪住了我的发,
往后拉,还有一声吆喝(我只是在挣扎):
“这回是谁逮住你?猜!”“死”,我答话。
听哪,那银铃似的回音:“不是死,是爱!”
(方平 译)
勃朗宁夫妇的结合是19世纪英国文坛上的佳话,后人称他们为不朽的情侣。女诗人多愁多病,终年蛰居闺房;由于诗人勃朗宁的鼓舞和帮助,爱情在她身上发生了奇迹般的力量。她逐渐对生活恢复信心,健康也大有好转。婚后,二人定居意大利。《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是她奉献给丈夫的一部情深意浓的情诗集。
这首诗是整个组诗的一首序曲,它带有寓言色彩,以伤感的、回忆的调子开始:
我想起,当年希腊的诗人曾经歌咏……
女诗人生长在英国上层社会里,她的天地本来就是狭小的,加上终年卧病,和现实生活隔绝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这种令人痛苦的局限性,在这首序诗里显示了出来。
人生的幸福究竟在哪里?她这样问自己的时候,不是抬眼望向未来,而是低头吟思,失没在遥远的古代的怀念里。在古希腊诗篇里遥寄着她的一片憧憬。
在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也许曾经有过那么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吧,人们已有了劳动生产的工具:弓和箭、斧头和绳索,却还没有战争武器的弓箭,也没有杀人、绑人的刑具斧头和绳索;人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生产经验,可以在秋熟季节、在狩猎季节,用载歌载舞、芬芳的醇酒来庆祝自己的收获了;而在史前的氏族社会的大家庭里,人和人之间还不存在压迫与剥削,壁垒森严的阶级分化的过程还没开始……总之,在女诗人的冥想中,人类在他的透露曙光的幼年时期是最值得羡慕的黄金时代了。当她吟读着古希腊诗人的诗篇时,在她模糊的泪眼前,展现出一幅类似《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太平、欢乐的景象;在她的泪眼里,那时候的人,就是无限自由、无限希望的象征。慷慨的“时间”之神,年年都为老老少少的人们带来了一份厚礼,带来了新的祝福……
再回顾自己在病床上年年月月挨过来的那一长串没有欢乐的日子,却像是接踵而来的黑影,重重叠叠地投掷在她的心灵上……她正失没在 :这一片哀伤的吟思里,忽然惊觉到她的身后晃动着一个庞大的、神秘的黑影,它一把揪住了她的头发往后拉,逼着她抬起头来,无从躲避,正眼看向她不敢正视的未来。
于是在这生命的危机里,出现了全诗的两个主题:期待中的“死亡”和向她突然袭击,跟“死亡”一样威严的爱情。
诗歌“中国最高爱情方式”赏析
《中古最高爱情方式》和《神女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爱情方式。
下面给你一些本诗作者的简介,希望你可以从这里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风格。
唐欣:诗人传统的断裂与探索
□杨光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甘肃日报
唐欣的代表作大都收在他的诗集《在雨中奔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里,共有124首,时间跨度从1984年到1997年,是近年出版的不多的好诗集之一。其中的一些诗歌曾被收入谢冕等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及《天涯》的“(20世纪)九十年代诗歌精选”等多种诗选集和辞典。
唐欣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自幼酷爱外国文学,对欧美哲学、文学比较熟悉。
这种良好的文化教养使他很早就摆脱了人云亦云的羁绊。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诗坛掀起一阵“西藏热”,诗恭一窝蜂地开始书写西藏,“膜拜”那片雪域高原。唐欣却在同一题材下,一反流俗令人耳目一新,如《西藏》、《合作》等,他在诗中很坦率地写出了西藏的难以亲近和自己的不向往。他说:“别跟我提西藏/我头晕”,以致到了甘南,他还禁不住发问:“高原的冷风让我站立不稳/我能否找着宗教或回家之路”,这种不跟风的创作路子,是真正的写作之路。
唐欣的文化素养和独来独往的性格,使他在不跟风的基础上,对这个尘俗世界也不无冷漠,有时还有些敌视。如他的诗中:“穿着裂口皮鞋的漫游者/自命波特莱尔式的拾垃圾的人/斜睨着芸芸众生”,“我只是像个陌生的小偷/走在甘南的醉鬼中”,“也许我该怒吼/也许我该冷笑”,“也许我该躺下来,好好睡一觉”,“我可以蔑视你们/却无法战胜你们”等等。诗人马非说,或许我们可以将唐欣创作态度定为冷眼旁观,我行我素,这是比较准确的。他的代表作《中国最高爱情方式》,写一对老人长达60年的没有结果的苦恋,诗情是无比的优美、感人,诗的结尾说:“外面的雪还在落,沉重地落下来/盖住屋顶,盖住道路,盖住整个世界/六十年的苍茫大雪啊”,这真是一种大气的写作,我至今经常想起这首诗,想起它就非常感动。
个人化写作是唐欣诗的第二个特点。唐欣是自信的,这种自信深及骨髓,因此,他在诗中经常以一种自嘲甚至自虐的形象出现,自称“小偷”“无赖”等。这种抒情视角使他的诗歌写作与宏大抒情无关,更适合写个人感受,而且往往能够感动读者。如:《豆豆的第一次工资》、《未名诗人小刘佚事》、《我一个人逛完了秋天》、《地震后与女友散步》等。不过,太迷恋个人化写作,甚至私人化写作,脱离时代和社会,会使诗的创作成为自言自语,白日呓语,王彬彬说,并非所有的个人体验都有价值;谢冕也认为重要的诗人必须和时代息息相关,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诗作,反映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唐欣的诗歌创作在这方面还有一些欠缺。
个人化写作的物质表现或外在特征就是口语化写作,虽然,唐欣在诗中喜欢引用古典诗句,但整体看来还是口语占主导地位。口语化写作使得他的诗作率意自然,平易浅俗,容易和读者沟通,然而,表面的率意而为,实际揭示对人生、世界的深层思考,却很不容易。口语化写作如果控制不好,也容易失之油滑或低层次的欲望的宣泄,甚至沦为口水诗歌。唐欣的早期诗作言浅意深,像中有像,有一种整体的象征和暗示,只是口语化带来的情节性、散文化,使得一部分诗歌时空跳跃性差,语言缺乏一定的张力。并且,就全集来看,诗作风格似乎单调了一些,题材也狭窄了一些,而近期诗作又出现滑腻有余,诗味不足的现象,或许,这是个人化(或私人化)写作必然产生的现象。我想我们在个人化的基础上,是否更需要诗歌的个性化,或者一种人类高......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如何赏析海子的诗《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必须通读,才能理解“两个陌生人”的准确含义,诗人在最后一句点明“是我的两只眼睛”。再回头读全诗,“两个陌生人,向你的城市走来”,我理解为我的眼神追随着你,“你的城市”代表她或者她的世界,为什么要用“城市”,我认为海子长于乡村,每个乡村少年少女的眼里,城市文明、现代又仿佛高不可攀,是那个年代来自乡村的学生们的向往与追求。
*
作者: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
原文:
两个陌生人
朝你的城市走来
今天夜晚
语言秘密前进
直到完全沉默
完全沉默的是土地
传出民歌沥沥
淋湿了
此心长得郁郁葱葱
两个猎人
向这座城市走来
向王后走来
身后哒姆哒姆
迎亲的鼓
代表无数的栖息与抚摸
两个陌生人
从不说话
向你的城市走来
是我的两只眼睛
寻你爱的诗+它的鉴赏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浩歌》
李贺
南风吹山作平地, 帝遣天吴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 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 娇春杨柳含细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 神血未凝身问谁?
不须浪饮丁都护, 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 有酒唯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 卫娘发薄不胜梳。
羞见秋眉换新绿, 二十男儿那刺促!
春晴之日,李贺随同朋友们骑马来到郊外游览。眼前山含秀气,水泛新绿,桃花攒簇如火,柳枝摇曳似烟。诗人在悦目赏心之余,不禁神驰物外,感慨万端。从秀丽的山姿水态,想到它们难免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从娇艳的红桃绿柳想到人生的短暂易逝。一者悲悼好景不长,一者慨叹年命难久。诗歌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境遇和情怀。
诗题《浩歌》本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浩歌”是大声唱歌的意思。一般说来,写作这样的诗宜从叙事写景入手。但诗人不屑于蹈袭故常,偏从虚处落笔,一开始就把想象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幻象纷呈,雄奇诡谲,却又把沧海桑田的“意”婉曲而又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宋人刘辰翁评这首诗说:“从‘南风’一句便不可及,佚荡宛转,真侠少年之度。”(引自姚佺《昌谷集注解定本》)诗人用豪放的笔触,雄奇的景象,抒发自己凄伤的情怀,真是既“佚荡”,又“宛转”,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惊世骇俗的英气,所谓“侠少年之度”,指的就是这种非凡的气度。
三、四两句,一写仙界,一写尘世。传说王母种的桃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彭祖和巫咸则是世间寿命最长的人。当王母的桃树开花千遍的时候,彭祖和巫咸也不知死了多少次了。两相比照,见出生命的短促。长寿的彭祖和巫咸尚且不能久留人世,何况我们这些寻常之辈呢!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把仙人与凡人相比,一是把凡人中的长寿者与普通人相比。前者见于字面,后者意在言外。这样层层比照、烘托,“人生几何”的命意更加显豁。
五至八句写春游时的情景,用的是反衬手法。先着力烘托春游的盛况。“青毛”句写马。马的毛色青白相同,构成钱形花纹的名叫“连钱骢”,是为名贵之马。骑在这样的马上,饱览四周的景色,真是惬意极了。初春的杨柳笼含淡淡的烟霭。眼前的一切是那么柔美,那么逗人遐想。后来大家下马休憩,纵酒放歌,欢快之至!而当歌女手捧金杯前来殷勤劝酒的时候,诗人却沉浸在冥思苦想之中了。他想到春光易老,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将逝如流水。“神血未凝身问谁”描述的正是这样一种意绪。“神血未凝”即精神和血肉不能长期凝聚,它是生命短促的婉曲说法。“身问谁”是“身向谁”的意思。全句的大意是韶光易逝而知已难逢,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何时方能施展?等到神血两离,生命终结,一切都将化为乌有,那是多么可怕而又痛心的事啊!
接着诗歌又由抑转扬,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丁都护”或者象王琦所说,实有其人,并且是这次郊游宴乐的参与者(见《李长吉歌诗汇解》);或者当时有“丁都护嗜酒”的传说,诗人借以表达劝戒之意。“
不须浪饮丁都护”,既是劝人,也是戒己,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怀才不遇就浪饮求醉,而应当面向现实,认识到世道沦落,英雄不受重用乃势所必然,不足为怪。诗人愈是这样自宽自慰,愤激之情就愈显得浓烈深沉。“世上”句中“无主”的“主”,影射人主,亦即当时的皇帝,以发泄对朝政的不满。“买丝”云云,与其说是敬慕和怀念平原君,毋宁说是抨击昏庸无道、埋没人才的当权者。表面写“爱”,实际写“恨”,恨自己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和抱负,以致虚掷了黄金般的青春年华。
结束四句的内容与前面各个部分都有联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玉蟾蜍”是古代的一种漏壶。铜壶滴漏,声音幽细,用“咽”字来表现它,十分准确。另外,诗人感时伤遇,悲抑万端,这种内在的思想感情也借助“咽”字曲曲传出,更是传神。“卫娘”原指卫后。传说她发多而美,深得汉武帝的宠爱。这里的“卫娘”代指妙龄女子,或即侑酒歌女。全句的意思是:别看她现在黑发如云,美不可言,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满头黑发会渐渐变白变少,直至无法梳理。它通过具体的形象,揭示了“红颜易老”的无情规律。末二句急转直下,表示要及时行乐。“羞见秋眉换新绿”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要辜负眼前这位侑酒歌女的深情厚意;二是不愿让自己的青春年华白白流逝。既然世上没有象平原君那样识才爱士的贤哲,又何必作建功立业的非非之想。如今面对歌女、美酒、宝马、娇春,就纵情开怀畅饮吧。一个年方二十的男儿,正值风华正茂之时,怎能这般局促偃蹇!很显然,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是从愤世嫉俗的感情派生出来的,是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悲愤控诉。
这首畅叙胸臆的诗篇,造语奇,造境也奇,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诗人骑马踏青,面对大好的春光,本应产生舒适欢畅的感受。
但偏偏就在此时,一种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象云雾般在心头冉冉升起。这种把欢乐和哀怨、明丽和幽冷等等矛盾着的因素糅合起来的现象,在李贺的诗歌里是屡见不鲜的,它使诗歌更具有神奇的魅力。此诗在结构上完全摆脱了由物起兴、以事牵情的程式。它先写“兴”,写由景物引起的神奇幻象。接着写春游,色彩秾艳,气韵沉酣,与前面的幻觉境界迥然不同,但又是产生那种幻觉的物质基础。诗人故意颠倒它们的先后次序,造成悲抑的气氛和起落的形势。
后面从“神血”句起都是抒发身世之悲的笔墨。它们与开头相适应,有力地表达了悲愤的情怀。全诗活而不乱,粘而不滞,行文的回环曲折与感情的起落变化相适应,迷离浑化,达到了艺术上完美的统一。
古代描写爱情的诗句鉴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爱情的诗歌鉴赏: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