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汉代诗歌的特点

汉代诗歌的特点

汉代诗歌的特点

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汉代诗歌有哪些类型?

一、古诗分类:

1、按音律分类:

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2、按内容分类: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二、新诗分类: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2.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很多类别。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古代汉语中赋的特点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像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汉代诗歌的杰出代表

汉代诗歌成就最高的是汉乐府.乐府是当时朝廷设立的长官音乐的机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

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典范.

汉末(三国)时期,涌现了大量作家,出现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代表人物是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燕歌行》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汉朝教育以儒家学说为正统教育,先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教育上,以儒学为尊。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成为全国通用的官方教材。并在中央社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巩固儒学地位。

1教育上的统一,有利于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2非贵族非官员子弟可以凭借这台学生的资格,成为官员。有利于国家吸收人才。

3教育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知识的人才,拓展官员素质,普及更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4缓解阶级矛盾,丹于社会稳定。

5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

6利于中国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

简答两汉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结构与特征

1. 赋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它借鉴楚辞,、战过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有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发,将诗歌融入其中。赋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它的文体来源广泛,是一种综合性文体。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2. 楚辞体作品

楚辞体作品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都是在摹仿《离搔》、《九章》。汉代盛行解读楚辞的风气,文人对屈原一往情深。楚辞重在咏物抒情。发展中慢慢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被称为骚体赋。

3. 两汉叙事散文

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汉书》继承了它的体例,并使之完善。《吴越春秋》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东汉时期还出现了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的新文体。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4. 诗歌

四言诗在汉代继续沿用,但不在居于主导地位,汉代出现了五言诗。五言诗在西汉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五言诗抒情诗的典范是《古诗十九首》。西汉已出现大量七言诗,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

两汉文学主要形式、风格、特征

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散文、赋、楚辞体、乐府诗。

其中散文风格多样,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其特征为别为前者开辟了新的文体样式,以人物为中心来记叙历史。而政论散文则主要继承先秦散文的模式,但是却有所发展,散文结构更加严谨质实。

赋的风格是大赋、小赋、骚体赋相辅相成。特征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一种新体制。

乐府诗风格承载先秦诗歌样式,但又有其鲜明的特点,如有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楚辞体作品仅仅是模拟屈原的作品,在风格和特征上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渐渐衰落。

两汉故事赋或讲述鸟兽故事,或敷演历史传说,或再现生活场景,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世俗民众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其生成及传播方式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些赋作包孕着戏曲、小说等多种文学要素,其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明,语言的个性化与通俗化,都形成了汉代文学中特异的存在,从而对中国文学尤其是俗文学的发展演进有过不小的影响。

乐府诗分哪几类?汉乐府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汉代乐府诗

一、何谓乐府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汉代乐府诗的类别

二、从其内容来看, 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 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 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 分雅舞,杂舞.雅舞用於郊庙,燕飨; 杂舞用於宴会.

军乐

「鼓吹曲辞」, 是用短箫铙鼓的军乐.

「横吹曲辞」, 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

民间的歌辞

「相和歌辞」, 为汉世街陌谣讴, 起初只是人们随意吟诵,「后渐被之管弦, 即为相和曲」.

「清商曲辞」, 源出於相和三调, 内容多为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杂曲歌辞」, 有写心志, 抒情思, 叙宴游, 发怨愤, 言战争行役, 或缘於佛老, 或出於夷虏.兼收并载, 故称杂曲.

汉代乐府诗的题材内容

反映战争的痛苦

《战城南》反映汉代人民那种惨痛的战争生活非常深刻.诗的前幅描写激战的荒凉恐怖,

后幅则写平民为战争而荒废耕作, 因而发出怨言, 诚为暴露战争苦痛生活的写实诗篇.又如《东光》一篇, 反映出武帝征讨南越, 军士流露出的悲怨感情.「仓吾多腐粟, 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 早行多悲伤」, 也是一篇反战的作品.

反映徭役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诗中描写一个在外面征战六十五年的军人, 到了八十岁的高年, 回到家乡

来, 房屋破坏不堪, 成了鸟兽的巢穴, 亲故凋零, 一无所有, 肚皮是饿了, 於是采著野谷葵草煮著作羹饭, 但是在这种情景之下, 怎能吃得下去呢 出门望著天边, 眼泪不住地流下来了.诗中对於那种不合理的徭役制度和人民所受的苦难, 作了无情的控诉.

反映贫困

《妇病行》描写一个贫民家庭的悲惨景象.诗中写病妇临终托孤, 丈夫对亲友哭倒, 孤儿

在空舍中啼号索母的情况, 真实动人, 令人凄酸.《孤儿行》描写了孤儿受虐待的遭遇.他的兄嫂把他看成奴隶和仇人, 尽量折磨他, 必欲置之死地.《东门行》描写了一个穷老汉为穷困所迫, 铤而走险, 起来造反的过程.

反映漂泊/游子他乡

游子在外的生活艰苦, 不易还乡, 是以此类羁旅之作每多慷慨激烈之音, 表现强烈的悲痛,

如《饮马长城窟行》: 「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 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 辗转不相见」, 便是写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好的丈夫而辗转流徙他乡的.

爱情题材

《有所思处写一个女子知道爱人有他心的时候, 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给他的礼物摧毁了, 表

示一刀两断的决心, 但是当好忆起当初定情幽会时的甜蜜生活时, 便又觉得不能一刀两断, 显出作者的痛苦矛盾.《上邪》抒发一个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 表明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她以火一般的热情表白: 除了山川崩竭, 天地毁灭之外, 爱情不会终止!

婚姻/妇女悲惨命运/封建礼教束缚

《上山采靡芜》叙述一个弃妇和故夫偶然重逢时一番简短的问答.它不从正面写弃妇的

悲哀, 反而写故夫的念旧, 更显出女主人家的被弃是无辜的.尽管她的劳动比人强, 颜色也不比人差, 她还是不免於被抛弃.她的不幸仅仅由......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汉代诗歌的介绍

汉代诗歌1,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汉代的辞赋观

一、汉赋的来源

赋之一词在先秦已经出现。《周礼·春官·大师》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朱熹所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诗集传》卷一)。后来的赋体文学也主要运用这一手法,而发展得更为充分。作为文体的赋,最早是荀子的《赋篇》,它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大体说来,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意。”(《汉书·艺文志》)班固把荀子的《赋篇》和屈原的作品都看成赋,并认为是源于《诗》。刘勰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对汉赋形成影响最大的还是楚辞,因为楚人入主中原带来了楚辞,其次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和先秦散文的文体形式和表现手法。总之,汉赋吸收综合了多种文学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

二、汉赋的概念

汉赋: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小赋(抒情小赋),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

骚体赋:骚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汉大赋(新体赋):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小赋:小赋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有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都是较有名的作品。

三、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

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西汉开国至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辞赋呈现着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形态,并最终确立了汉大赋这种新体赋的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和枚乘。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从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以新体赋即汉大赋的创作为主流,并达到了完全成熟和极度兴盛的境地。武帝、宣帝之时是汉赋创作的鼎盛时期,西汉末年以降则出现了创作中的模拟风气。形成了劝百讽一,润色鸿业,“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代表作家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这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带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创作的蔚起。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有赵壹、蔡邕、祢衡等。

第二节 贾谊和枚乘

一、贾谊

1.贾谊是汉初著名的辞赋作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赋七篇,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旱云赋》三篇。

2.贾谊辞赋的特点:

贾谊的赋作继承了屈原楚辞的创作精神,刘熙载《艺概·赋概》说:“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是汉初骚体赋典型代表。贾谊的赋作在内容上继承了《离骚》的讽怨精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感情深沉激切。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鵩鸟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继承了《离骚》的比兴传统,风格也接近楚辞。在形式上也基本保持了楚辞的形式,也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贾谊是散文大家,其赋作也有“以文为赋”(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的趋向。但总体上说贾谊还是在继承着楚辞的艺术精神,进行着模仿性的创作。

二、枚乘

枚乘是汉初重要的辞赋家和散文家。以辞赋的创作最为著名,《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九篇,今存有《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前二篇存在争议)、《七发》等三篇。其中以《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最高。它以宏大的结构、繁富的辞藻、铺排的描写手法、主客问答的体式,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写作模式。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就已指出了其赋“腴辞”、“夸丽”的特点。《七发》对后世赋的创作影响颇大,模拟之作频出,形成了赋作中的“七体”。《七发》标志着汉代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作品讲读]

一、贾谊《吊屈原赋》

1.《吊屈原赋》是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之职时,路过湘水凭吊屈原,写下的一篇骚体赋。诗人借凭吊屈原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愤,抨击了美丑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此赋是汉初具有代表性的骚体赋。

2.这是一篇文字简洁、篇幅短小的骚体抒情赋。此赋前有小序,赋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赋的正文,描写了屈原所处的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环境,揭示出造成屈原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第二部分是赋的“讯”辞,即结语,分析了屈原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

3.此赋实是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愤世嫉俗和悲愤郁闷的情怀。这篇赋在写作上主要采用了铺叙与议论并用的手法:正文部分主要以铺排的手法来描写种种被颠倒了的社会现象,并适时地发出感叹和议论;“讯”辞部分主要以议论的手法抱怨屈原不能远离浊世以自保。全赋无论是铺叙,还是议论,都熔铸了作者的激愤情感,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同时此赋继承了楚辞的比兴传统,表现手法多用比喻、象征,形象鲜明而内蕴丰富。此外,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段法使善恶颠倒的社会现象更加鲜明。此赋的句式,第一部分以四言句为主,第二部分以六言句为主,也用“兮”字。此赋从艺术表现形式到手法乃至风格,都有模拟楚骚的迹象,体现了汉赋早期创作的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状态。

二、贾谊《鵩鸟赋》

1.《鵩鸟赋》是贾谊谪居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所作。《鵩鸟赋》主要以道家思想谈论人生的哲理,是一篇哲理赋。他表述了天道人事变化无穷,难以参透,企图以道家生死齐一、纵躯委命的达观态度,来排谴人生的苦闷,以获得精神是的解脱。

2.《鵩鸟赋》的艺术特点:

(1)《鵩鸟赋》的形式十分奇特,它以人鸟对话而展开。这种形式显然受到庄子寓言的影响,同时也开汉赋主客问答体式之先河。

(2)《鵩鸟赋》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以议论来抒写对生命忧患的思考,来阐发人生的哲理。议论之中也常运用一些贴切的比喻,来增强议论的形象性,也常用感叹语气来加强议论的情感性。

(3)《鵩鸟赋》的语言因以表达哲理为主,所以显得凝炼精警。形式上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也有散文化的倾向,体现着向汉大赋的过渡。

三、枚乘《七发》

1.《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品,也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作品。《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于是以音乐、饮食、车马、游宴、田猎、观涛、论道七事,来启发楚太子。赋的主旨意在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的“要言妙道”,在于劝戒淫奢,启发人们要注重精神的追求。

2.《七发》的艺术成就

(1)《七发》融会了前代文学的各种因素。《七发》体制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环环相接来结构全篇。它在体制与描写手法上都受到过楚辞的影响,《离骚》的宏大体制及其中的问答形式、《招魂》帝与巫阳的问对,以及《招魂》和《大招》的铺排描写手法,还有纵横家说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七发》完成了汉大赋的奠基任务。

(2)《七发》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描写形容,写景状物,声色情态毕现,描摹精致细腻,形象生动;善于铺陈排比,夸张渲染,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而且《七发》的人物及其对话都是虚构的,叙事和描写也是想象的,在这方面来说它更具有文学创作的意味。在内容上也由骚体赋的以抒情为主,转变为以叙事写物为主。

(3)《七发》的语言形式,一方面它吸收了楚辞的句式和“兮”字,一方面大量地使用散文的句式,同时也有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与楚辞相比诗的成分减少,散文的成分增加。是韵文与散文的结合,是诗歌的散文化与散文的诗歌化。《七发》在体制和艺术手法上,都为后来汉大赋创作树立了典范。

第三节 司马相如

一、司马相如是汉代最负盛名的赋作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他的赋二十九篇,今存六篇。其赋作以《子虚赋》、《上林赋》最著名,是汉代新体赋的典范作品。此外还有《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由于他的创作,奠定了新体赋在汉代文学中的稳固地位。《子虚赋》作于汉景帝时期,是为梁孝王宾客时所作。《上林赋》在武帝即位后,被召见时所作。两篇相距十年,但实为同一主题的上下篇。《子虚赋》假托子虚使齐向乌有先生夸说楚王田猎之盛,乌有先生进行辩驳,批评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侈靡”。《上林赋》写亡是公又批评二人,盛夸天子上林游猎之盛况及天子反省奢靡,最终落实到政治与道德的讽喻上。体现了汉大赋“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劝百讽一”(《汉书·司马相如传赞》)的内容特点。

二、司马相如赋的艺术特色

1.司马相如的赋在艺术构思上,采用了虚构的手法。《子虚赋》、《上林赋》不仅“子虚”、“乌有”、“亡是”的人物是虚构,而且一些事物描写中的夸张本身也包含了虚构的成分。整个文章都是在虚构中完成的。文章结构完全采用了虚构的主客问答形式,通过主客互相夸耀诘难展开描写,力求展现巨大的时空。整个赋作显得气象阔大,结构宏伟,想象丰富。这种宏阔的气象与结构,正是汉帝国的盛世气象在文人心理结构上的反映,正如作者所云:“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葛洪《西京杂记》)

2.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以铺排夸张、描摩渲染的手段来叙事写物。其赋以“体物”为主,集中笔力来描绘物类、物象、物态,并追求辞藻的博富和绚丽。正如刘勰所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夸张的描写,细腻的描摩,层层的渲染,以及色彩绚丽的文辞,大有穷形尽貌之势。可以说是达到“写物图貌,蔚为雕画”(同上)的境地。

3.在语言形式上,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形成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字型的排列上,也注意形式美。同时句式长短相间,灵活自如。总之,其赋对辞藻美和形式美的刻意追求,都达到了极至的地步。作品描写形象和运用辞采的能力,的确超越了前人。但也有堆砌辞藻、好用奇词僻字之嫌,一味追求“写物图貌”而缺少动人的意境和内在神韵。

第四节 东汉的辞赋创作

一、班固

1.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作家。《两都赋》是其大赋的代表作品,它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后来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其它较著名的赋作还有《幽通赋》、《答宾戏》等。

2.《两都赋》

(1)《两都赋》分为《东都赋》和《西都赋》,实际上是一篇的上下章。作品虚设了西都宾和东都主人,宾主相互夸耀,西都宾盛称西都“长安旧制”,代表的是西土耆老的观点,抒发的是“怀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东都主人则夸耀东都洛邑制度盛美,体现的班固本人的观点,意在颂美当朝的制度,也体现了重礼乐教化、尚节俭的儒家政治理想。

(2)《两都赋》在体制和艺术上都是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如宏大的结构、假设主客问答的方式及铺排、渲染、夸张的描写手法等。《西都赋》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更近司马相如,汪洋恣肆、富丽详赡,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东都赋》的手法则较为平实,语言风格也较趋典雅,是受作者儒家风范的熏染。刘勰曾评论说:“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文心雕龙·诠赋》)概括了《两都赋》的基本特点。

(3)《两都赋》较前人有所发展和进步的是:一、在题材上扩大了描写范围,由描写林苑扩大到京都;二、在表现手法上采用虚构、夸张的同时,也融合了征实的表现手法。三、加强了作品的理性因素的透入,较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政治观念和历史观念,使内容显得比较深厚。

二、张衡

1.张衡是东汉中期杰出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其赋作有《二京赋》、《归田赋》、《思玄赋》、《温泉赋》、《应间赋》等。其中写物大赋以《二京赋》为代表,抒情小赋以《归田赋》最著名。另外,张衡的《同声歌》和《四愁诗》,在文人五、七言诗歌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2.《二京赋》

(1)张衡的《二京赋》是继班固的《两都赋》后的又一篇以京都为题材的力作。其写作起因和创作目的是讽谏奢侈的世风。《后汉书·张衡传》说:“永元中,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二京赋》分为《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西京赋》中的凭虚公子先对西京长安的繁荣奢华的景象进行了一番描写,凭虚公子的观点是统治者的享乐奢华是应该的,是繁荣富足的表现。然后《东京赋》中的安处先生否定和批判了他的观点,警告凭虚公子“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又对东都洛阳的盛况进行了一番描绘,意在称颂东京的兴盛而不流于奢侈。

(2)《二京赋》在体制结构、谋篇布局、艺术手法都是模拟班固的《两都赋》,然而张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其精心琢磨的程度还是超过了《两都赋》。《二京赋》的体制更宏大、篇幅更长,铺陈描写更细腻,题材的范围也更宽。《二京赋》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和进展:在题材上于京都生活中加入了市井风情的描写;在艺术上于铺排夸饰外,增加了说理议论的因素和抒情的色彩,有些景物描写还体现了清丽自然的特点,笔法类似于他的抒情小赋《归田赋》;在思想主题上,加强了讽喻和批判的成分。

3.此外,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经济的衰落,以铺陈夸饰和颂扬功德为主的大赋也相应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代之而起的是那种以抒情述志为主的、诗意化更浓的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篇制短小,写得清新明丽,抒情性很强,是标志汉代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重要作品。继而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众多作品出现。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写景咏物,或针砭现实,而走向了个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也更贴近了现实生活。

[作品讲读]

一、张衡《归田赋》

1.《归田赋》作于张衡的晚年,宦海浮尘,世路艰难,壮志难酬,于是产生了归田隐居的念头。《归田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思想归田的动因。第二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设想的归田之乐。

2.《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主要艺术特点是:

(1)在写作手法上,一是把自己的心境、情绪融合到环境、景物的描写之中,浑然一体,造成了意与境的结合,形成了诗意化的和谐优美的意境。二是以议论、用典、用事、铺叙等手法来述志和抒情。写景状物主以抒情,叙事议论主以表志。在作者的内在心理上,现实的幽暗与压抑和憧憬的美好与自由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2)《归田赋》的语言清新明丽,工致典雅。写景状物细腻形象,铺叙议论意蕴深厚。

(3)《归田赋》篇制短小,全用四、六句式,且多用排偶,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此赋在形式上正体现了“骈四俪六”的骈体文特征,可以说是汉代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骈体赋。同时也是最早以田园生活乐趣为题材的作品。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其主要特征有:

(一)生动的故事性

汉代乐府民歌和《诗经•国风》的一个明显差别,就是《国风》大都是抒情诗,而乐府大都是叙事诗。汉代乐府民歌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孤儿行》写一个孤儿像奴隶般受兄嫂虐待的惨痛事实纡曲委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艳歌行》(翩翩堂前燕)写了一家兄弟因生活所迫而流离他乡,用语不多,而当时的场面,以及这个场面上的各个人物的心理神情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

汉代乐府非常注意描写人物,如《陇西行》(好妇出迎客)成功地描写了一个开店的下层妇女形象,她温和有礼,不卑不亢,办事干练,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陌上桑》更是不仅写出了罗敷的鲜明形象,而且和刻画了使君的丑恶,以及众行人见到罗敷的美丽时的不同形态。真是精彩极了。

(三)句式自由,变化多样

到了汉代乐府时代,《诗经》四言体就基本上被五言所逐步取代了。这是由语言辞汇的发展变化决定的。汉乐府不仅有许多整齐的五言诗,而且有许多诗呈现出杂言的形态,留下许多句式自由、变化多样的优秀诗篇。

(四)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

汉乐府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

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语,没有一点着力的痕迹,而勾勒出的又是一幅多么生动活脱的水墨画啊!绩如明代胡应麟评价汉代乐府诗的语言成就说:“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今古。”

汉代诗歌的特点: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