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爱情诗
歌德的爱情诗
我想起你,每当太阳从大海上 辉煌照耀;
我想起你,每当月亮在泉水中 抖动彩笔。
我看到你,每当在大路的远方 扬起灰尘:
每当深夜,浪游者在山间小路 哆嗦战栗。
我听见你,每当大海掀起狂涛 发出咆哮;
在沉静的林苑中,我常去倾听万籁俱寂。
我伴着你,即使你在天涯海角,犹如身边!
太阳西沉,星星很快将照耀我。
呵,愿你也在这里!
〈爱人的近旁〉,德国·哥德
征集西方爱情诗,越多越好,歌德,普希金,泰戈尔,都行,总之越多越好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激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一股气息却还得装做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辉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转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在海底..........
我想起你,每当太阳从大海上 辉煌照耀;
我想起你,每当月亮在泉水中 抖动彩笔。
我看到你,每当在大路的远方 扬起灰尘:
每当深夜,浪游者在山间小路 哆嗦战栗。
我听见你,每当大海掀起狂涛 发出咆哮;
在沉静的林苑中,我常去倾听万籁俱寂。
我伴着你,即使你在天涯海角,犹如身边!
太阳西沉,星星很快将照耀我。
呵,愿你也在这里!
〈爱人的近旁〉,德国·歌德
我曾经爱过你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
(俄)普希金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致凯恩
(俄)普希金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犹如纯洁至美的精灵
在那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那喧闹的浮华生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那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那可爱的倩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
暴风骤雨般的激烈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却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般的倩影
在穷乡僻壤
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日子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没有倾心的人
没有诗的灵感
没有眼泪
没有生命
也没有爱情
如今心灵已经开始苏醒
这时候在我的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犹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我的心在狂喜中跳跃
心中的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倾心的人
有了诗的灵感
有了生命
有了眼泪
也有了爱情
献给M的情诗
(俄)普希金
啊,心房如果不曾燃过爱的火焰,
瞧她一眼——就会了解爱的情感。
啊,心灵如果已经变得冰冷严寒,
瞧她一眼——就会重新萌发爱恋。
被你那缠绵悱恻的梦想
(俄)普希金
被你那缠绵悱恻的梦想
随心所欲选中的人多么幸福,
他的目光主宰着你,在他面前
你不加掩饰地为爱情心神恍惚;
然而那默默地、充满忌妒地
聆听你的自白的人又多么凄楚。
他心里燃烧着爱情的火焰,
却低垂着那颗沉重的头颅。
当我紧紧拥抱着
(俄)普希金
当我紧紧拥抱着
你的苗条的身躯,
兴奋地向你倾诉
温柔的爱的话语,
你却默......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老年歌德爱上个小女孩,被拒绝后立马写的一首情诗叫什么名字?内容呢?背景还有详细的吗?
那个小女孩叫玛丽安娜,歌德写了一组“玛丽安娜组诗”。包括《不是机遇造就了盗贼……》、《你的爱使我幸福无比……》、《我泛舟在幼发拉底河……》、《这梦我乐于为你参详……》、《太阳出来了……》、《苏丹有此能力……》、《二裂银杏叶》、《在那茂密的枝头》、《就算这种说法正确……》、《你用卷发将我束缚……》、《我永远不愿失去你……》、《致东风》、《致西风》、《重逢》、《任随你千姿百态,藏形隐身……》、《让我哭吧……》、《月圆之夜……》、《领受你美目的青睐……》、《书》等,从而构成了“玛丽安娜组诗”。这样,歌德晚年的爱情及玛丽安娜组诗便成为其晚年著名诗集《西东合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很多详细内容,传不上去在这里 [qkzz.net]
多情大文豪歌德一生究竟有多少女人
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写作、做官、恋爱。事实上,正是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巨著。歌德一生虽只有1位妻子,只生过1个孩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背景,且有亲笔所写的15卷日记可供索引。周国平就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
最新小说《恋爱中的歌德》
据媒体报道,2008年2月,80岁的德国老作家马丁·瓦尔泽出版了小说新作《恋爱中的男人》,赫然以大文豪歌德为主人公,写他在1823年,古稀74岁,戴着面具参加温泉城马里昂巴德的异装舞会时,对19岁姑娘、房东太太的长女乌尔丽克一见倾心。她那一双湛蓝的迷人的大眼睛里,秋波无限。
“他看到她时,她早已捕获了他的目光。”她经常陪他散步,像一个女儿对待父亲那样搀扶着他,天真地向他谈论自己即兴想到的一切。老翁少女眉目传情,歌德神魂颠倒,再也不能自拔,时间一久,爱的激情在他心中荡漾起来,终于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刚一听到林荫道上的笑声,这个古稀老翁简直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男,立即放下工作,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就急匆匆跑下台阶,去迎接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像一个少年、一个男子汉似地向她大献殷勤。
15年前他还曾爱慕过她的母亲,1年前他还只是用父辈的口吻昵称她。可是现在喜爱突然变成了情欲,仿佛情感世界的火山爆发。他先是百般勾引,继而发动连番情书攻势,欲娶少女入门。
孰料儿子妒意横生,从中作梗,坏了老诗人好事。歌翁伤心作别,回到魏玛,终日郁郁寡欢,至1832年去世。时光如梭,乌尔丽克亦成老妇,临终前将歌德的情书付之一炬,一段奇特的祖孙恋情就此深埋。
这段黄昏恋并非作家杜撰,而是大体上实有其事。乌尔丽克·冯·莱维措(1804—1899年),据说才貌双全,年轻时一度与晚年歌德关系密切。歌德曾动过娶她的念头,还因为她写了不少情诗,最有名的是《玛丽昂巴德悲歌》。
老瓦尔泽是当今德国国宝级作家。老翁钟爱少女时的迷乱春心,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写德国史上头号文豪晚年春情上头,十分有趣——如果不是让老无所依的翁叟们略感心酸的话。书中歌德裸身对镜自赏,验证是否雄风犹存,结论是:还行。而少女乌尔丽克花枝招展,刁蛮可爱;一老一少,共谱恋曲,其音调必是古怪别致,妙趣横生。
出版商为《恋爱中的男人》打出广告词,称此乃“歌德最后一爱”。评论界大举鼓噪,推动此书在市场上快马加鞭,于是大为畅销。
也有女读者就书中的情欲描写向瓦尔泽发问。比如,他为啥反复使用“那话儿”(Iste)一词?瓦尔泽则说,他写的不是德语,而是个拉丁语词,且无具体词义。的确,在拉丁语中,Iste是个阳性代词,译成中文“那话儿”,大抵不错。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书大唱赞歌。评论家沃尔夫冈·弗吕瓦尔德便说:“这是瓦尔泽的歌德,不是我的。至多是1823年的歌德。……我心目中的歌德不会改变,但我心目中的瓦尔泽变了。”韦尔纳·弗里岑则认为,瓦尔泽写的不是歌德,而是维特;躲在面具后面的也不是歌德,而是瓦尔泽。
谁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年),不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称为四大文豪。同时,他还是画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并长年担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他多才多艺,是一位真正的天才。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但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尼采说:“歌德不仅善良伟大,而且自成一种文化,在德国人的历史上,他是一个后无来者的插曲。”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的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3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83岁)。他在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他的代表作有长篇诗剧《浮士德》(史诗巨著,创作时间长达60余年)、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长诗《普罗米修斯》、历史剧《葛兹·冯·伯里欣根》、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等,以及大量抒情诗、评论文章、散文、自传。
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镇(今黑森州)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曾任皇家参议;母亲是市长女儿,精明活泼,善讲故事。他1765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770年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深造,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1年在法兰克福任律师;年轻时想过当画家,但很快放弃;1772至1775年之间写出了大量作品,其中《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775年后积极进行地质学、矿物学、人体解剖学、植物学的研究,撰写出多种自然科学著作,以在人类胚胎中首次发现颌骨而闻名,并指出生物倾向于发展成螺旋形;1775~1786年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成就不大;1786年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1794年起同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晚年过着隐居生活,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终于完成煌煌巨著《浮士德》。
歌德去世时,留下了著名遗言:“多些光!”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24岁的歌德因公去威兹拉,在出席一次舞会的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夏绿蒂的美丽少女,一见钟情。夏绿蒂是歌德朋友凯士特南的未婚妻,时年19岁,而凯士特南却31岁。歌德对夏绿蒂十分倾倒,便不顾一切向她表白了爱情。这使夏绿蒂惊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对此却表现得无所谓。歌德知道这个情况后,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夏绿蒂,他立即逃回法兰克福,斩断了这不合适的情丝。几个月以后,他的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绝望自杀。歌德知道这件事后,感触很深,使用叶尔查林作原型写了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在20世纪初由“中国的歌德”——多情大才子郭沫若翻译并介绍到中国,同样引起巨大反响,文首那句脍炙人口的“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几乎令亿万青年男女为之痴狂。
有研究学者评价,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写作、做官、恋爱。事实上,正是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巨著。歌德在《要素》一诗中提纲挈领地标明,要想作出一首真正的好诗来,“最要紧的乃是爱情”,其次是酒、“武器之声”和适当的“憎恨”。这首诗写于1814年,诗人时年65岁,已经历过无数次爱情,写出了无数篇绚丽夺目的爱情诗篇。
歌德一生虽只有1位妻子,只生过1个孩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背景,且有亲笔所写的15卷日记可供索引。其爱情之绚烂多彩,与作品之烟波浩淼相映成趣。周国平就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全世界研究歌德的学者不计其数,对于他背后的女人,却至多评说一句:“歌德一生不停地爱上新的女人,可又在每次情欲汹涌时逃开了。”
歌德一生至少爱过10几个女子。在1788年39岁时与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同居前,他已经同至少7个女人有过恋爱关系。青年时代的歌德性格活跃,感情丰富,遇见漂亮的女人便情不自禁要去追求。尽管如此,他一想到要同某个女子结婚并长期生活在一起,便又有些胆怯,于是一次次退却和逃避。“他在情场中总上演不辞而别的戏码”。正因如此,他的前7次恋爱都以失败告终。
有人说,歌德是一个有魅力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人生的丰富性。这表现在许多相互映衬的方面。基本上每个这样的方面都被人研究了数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一篇独立的传记。两个特别的方面就是他和女人的关系和他的疾病,这两者也是对抗的:女人通常标志着歌德生活发展的开始——新的一页被打开,而一些严重的疾病则表示末尾、结束,也可能是逃避。
歌德漫长的情史
女人是歌德这部人生盛装大戏的主角,是他所有鲜活生动作品源头的那道清泉,也是点燃他写作激情原子弹的那一小块高爆炸药。女人,既是他的海水又是他的火焰。到底歌德的女人有多少,她们都是谁,在歌德已去世逾170年的今天,在德国文学研究史上,还是歌德巴赫猜想。
1765年,16岁的歌德遵从父命,来到素有“小巴黎”美称的莱比锡学习法律。大学刻板乏味的生活,使青春勃发的学子感到远离家乡的孤独和失望。相貌堂堂、英俊潇洒的他常去一家餐馆就餐,不久便与餐馆老板的女儿、比他大3岁的安娜·卡塔琳娜·舍恩科普夫打得火热了。
一个是苗条可亲、聪明伶俐的怀春少女;一个是满怀抱负、才华横溢的大学才子,真可谓天合之缘。这是歌德人生的初恋。他对朋友莫尔斯说:“现在,我第一次享受到真正的爱……”这份爱激发他创作了洛可可风格的欢乐、轻快的抒情诗,其中之一就是《安内特之歌》。
1768年春季,这段一开始就遭受压力的爱情,因为歌德极度的嫉妒而结束。两人常常在相爱中互相争吵,又在争吵中相爱着,但终于失去了耐心。期间,歌德又创作了剧本《恋人的情绪》。在这部恋爱剧中,当一个嫉妒的恋人意识到他也可能不忠实时,就摆脱了他的嫉妒心。
关系结束后,歌德临走前仍给安娜写了几封完全是彬彬有礼的信。而她在1770年嫁给了受人尊敬的法学工作者卡纳博士,他后来成了莱比锡市的副市长。
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歌德认识了牧师的女儿弗里德里柯·布里翁,两人热恋,并把一些诗献给她,其中有《欢乐与别离》、《野蔷薇》等。
1772年歌德从法兰克福到威兹拉帝国法院实习。在一次郊外的舞会上,他邂逅了19岁的夏绿蒂。夏绿蒂是个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惊世美人。歌德明知她已是别人(公使馆秘书)的未婚妻,罗敷被嫁,名花有主,仍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而夏绿蒂叹服的仅仅是歌德的才华,她很爱自己的未婚夫。
年少的歌德深受打击。每到晚上,他都拿着一把短剑在胸膛上比比划划,体会剑锋投进胸腔,一了百了的痛快淋漓。
当然,歌德并没把剑刺进去。他只是选择了逃离,且不辞而别。后来夏绿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歌德也收到了请柬,却并没有参加婚礼。他托人捎给夏绿蒂一封信:“我爱夏绿蒂。我是幸福的。您知道我的爱情是不会变的。”
在此前后,歌德其实又移爱上了罗蜜莲。这位美丽的少女同样拒绝了歌德,听从父命嫁给一个比她大15岁、并有5个儿女的鳏夫银行家。这是歌德在爱情上最后一次败给金钱,也是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次。
不久,歌德便以自己跟夏绿蒂5个月的交往为素材,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之后一炮而红,洛阳纸贵,成为德国第一部真正获得欧洲和世界声誉的作品。
然而,少年成名的歌德并没履行“永不变心”的誓言。没过多久,他在《我的爱,我的新生活》一诗中写道:“爱情,爱情你放开我!”这个爱情的对象早不已是夏绿蒂,而换作另一位16岁的美丽姑娘莉莉·勋纳曼。
莉莉是法兰克福银行家的女儿,也是唯一与歌德订过婚的女人。歌德十分依恋这位美女,但正是这种依恋使他恐惧,他深怕自己就此沉溺在她的浓情蜜意中,从而忘记远方地平线对自己灵魂的呼唤。也可能是因为资产阶级小姐毛病太大吧,使歌德常限于痛苦的境地:离开她,便思念她;和她在一起,生活方式又不能苟同。像歌德这样一个已把心灵交付给大自然、交付给情感和思想的人,怎能容忍在灯红酒绿的社交场合浪费生命?
于是,他借当时创作的剧本《斯台拉》表露心事:“这种环境会窒息我所有的力量,夺走我灵魂的全部勇气。我必须离开。”为对付这种困惑,他甚至专门去瑞士旅游了一次,企图以此赢回清醒的头脑。订婚不过半年,歌德就提出与莉莉解除婚约。宣布时他未敢露面,而是逃离了法兰克福,再次不辞而别。之后,他写下了《莉莉之歌》和《莉莉的公园》。
在歌德的众多逃离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为期2年、隐姓埋名的意大利之行。歌德研究史称之为“歌德潜逃意大利”。国内很多研究歌德的文章都会提及“潜逃”的结果:写就经典散文《意大利游记》,却对“潜逃”缘由含糊其辞。潜逃意大利的歌德,除了厌倦“鄙俗的德意志”,厌倦“懦弱的资产阶级”,他还想逃开夏露笛·冯·施泰因。这是歌德生命里不得不说的一个女人。
那是1775年,26岁的歌德在德国东部的魏玛。夏露笛比歌德年长7岁,是典型的宫廷贵妇,风度优雅,具有迷人魅力。33岁的她,正处于一个女人水丰草肥的成熟季节。(但也有人说,夏露笛长得极一般,是个典型的“第二眼美女”,歌德并非对她一见钟情,而是第二年才主动追求她。她再次证明了那句话:“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她精通法语,喜好钢琴、绘画和诗歌。然而,她的丈夫,一位整日侍弄宫廷马匹的掌马大臣,却对她的才华毫不在意。
就在这时,夏露笛遭遇了曾经沧海、经历丰富的歌德的狂热追求。两人虽日日见面,而且是在魏玛那样一个弹丸小城里,可仍频频通信。在他们交往的日子里,歌德给夏露笛写了1800封信,不乏华彩之章。他写道:“我不想再说什么我与你永不分开,什么高山大川也不能让我却步。”“我陷入了命定的忧伤之中。我真想大声嘲笑自己:每当我爱上一个女人时,她一定不爱我。”
在歌德如此炽热的情感炸弹与言词野火的进攻下,夏露笛却居然过了5年后才解除红装,投怀送抱,其坚固超过欧洲冷兵器战争史上任何一个被围攻的城堡。她越拒绝,而他越热烈。反过来说,用5年的生命去等候一个女人,在歌德而言也是绝无仅有。当然,这也是值得的。
对于歌德来说,夏露笛是他的3个女人。他后来说:“夏露笛渐渐代替了我的妈妈、姐姐和情人。我们之间生成了一条纽带,那是大自然的纽带。”夏露笛堪称歌德的精神教母,歌德可说是踏着她的灵魂和肉体走出了“狂飙突进”的青年时期,继而登上千古不倒的古典主义文学神坛。歌德研究者们认为,在结识夏露笛之后,他的文学风格开始向平和澄净发展,代表作有《汉斯·萨克斯的使命》、《哈尔茨山东游记》、《渔夫》、《魔王》等。
老年时,歌德虽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过,夏露笛对他的影响堪比莎士比亚诗歌,但他还是在与之相识后的第6年,秘而不宣地逃去了意大利。原因是,这个像妈妈一样的情人,老母鸡一般时刻展翅圈围着他,开始让他喘不过气来了,而他又厌倦了她,激情不再。之后,歌德把他在意大利写给夏露笛的信一同编入了《意大利游记》中。
自然,像所有天才一样,歌德理所当然地忘记了自己不辞而别给夏露笛留下的深深伤害。他甚至连一声“对不起”也没说。
歌德在意大利的情感生活同样多姿多彩。遇上美丽的米兰女郎丽吉,并一直坚持到她解除婚约才离开。另外,至少还有一个我们现在不知道名字的美女,歌德自己称她为“浮士德娜”。他还认识了已婚美女画家卡安佳,并与她深入发展了旖妮奔放的友谊。还有克里斯蒂安娜·弗里德里柯·威尔翰米娜·弗罗曼(即米娜·海尔茨利普),作家在其长篇小说《亲和力》中以“奥蒂莉”的形象为她树立了永恒的纪念碑。
歌德虽对大多女人无情,对妻子伍碧丝(即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她是23岁的打工妹,一头棕色卷发,芳华正好。歌德说过,相对夏露笛的雍容华贵,水晶般透明的伍碧丝是“大自然的尤物”,未经雕琢,浑然天成。当时她专程来找歌德,希望求枢密顾问给她的作家弟弟一个职位。
伍碧丝是个制花女工,出身低微,歌德则身处魏玛上流社会,两人的爱情一直受到贵族圈非议。面对歧视,面对歌德时不时的感情出轨,伍碧丝始终忍耐,具有伟大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她让歌德明白:身边的情人随时在变,但真正能使之惦念的只有妻子一人。他们于1788年开始同居,那时歌德已39岁了,接近不惑之年。在共同生活了18载后,伍碧丝终于和歌德有了夫妻之名。
伍碧丝不但坚强,而且热爱生活,性格开朗。她喜欢红酒、骑马、滑冰和跳舞,有一次甚至把舞鞋都跳穿了。而她能成为唯一的“歌德夫人”,有人说,其4大法宝是:倾听、尊敬、宽容、厨艺。当丈夫出外旅游后,她会托人把他酷爱的葡萄酒、烤羊肉和火鸡不远万里地送到异地他乡。
二人的结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那年,德法战争中,法军一度打进魏玛。士兵们闯入歌德家中,欲行劫掠,险些将这位意图抵挡的大师打翻在地。此时伍碧丝站出来高呼:“你们不能打他!他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她的勇敢保护了歌德和他们的家。据说,就是这一刻感动了歌德,使他下定决心迎娶伍碧丝。而这也就成了伍碧丝正式成为歌德夫人的仪式。
当时参加婚礼的,还有他们已年满17岁的儿子奥古斯特。那是1806年,歌德好友席勒已去世1年多了。此后,夫妻俩又在一起生活了10年。伍碧丝因身患尿毒症,于1816年去世。
伍碧丝去世带给歌德的痛苦无法形诸笔墨。她去世当天,歌德的日记写道:“我太太的终点将近。生命尽头可怕的挣扎。近午时分,她去了。我的体内,和体外,一片空虚和死静。”
歌德遇见舞蹈演员魏玛娜,是在伍碧丝去世前的1814年。相比夏露笛和伍碧丝,他俩的爱情就是昙花一现,但那也有昙花一现的耀眼夺目。65岁的歌德对30岁的魏玛娜一见钟情,而魏玛娜也深为歌德的成熟睿智和妙语连珠所吸引。他俩灯前起舞,月下漫步,彻夜长谈,度过了美妙的时光。
歌德是什么人?
歌德
一.歌德其人其事
1.
Joharl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一1832年
歌德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布,家境富裕,从小受文学熏陶,然而兴趣却是多方面的;他除了有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创作外,还是一位科学家,在解剖学和植物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
1774年,歌德的浪漫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轰动了文坛,他也因此名闻欧洲的文学界。歌德最著名的作品是〈浮士德〉,还是一部颇富哲学意味的诗剧,描写一个屡遭挫折,但仍然坚信正义和善良的人的故事。〈浮士德〉分成上、下两部,从构思到完成,前后共经历六十年。诗剧反映的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的伟大精神。也由于此书,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德的家里有一个小巧精美的图书室。有一次,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诗集,刚要读,就被父亲夺走了。父亲对他说:「这是『禁诗』」,不许你读。以后,我叫你读甚么,你就读甚么,一切都要按照规矩去做。」
一天上午,歌德趁爸爸不注意,偷偷溜进图书室,拿起那本「禁诗」读起来,他不但自己读,而且叫他的妹妹也读了。他扮演诗中的魔鬼,他的妹妹扮演别的角色,两人又背又读,专心极了。当时他们的父亲正在理发。歌德背得起劲,声音由低变高,忘了父亲在那里;他的妹妹大呼大叫,走上前将扮演魔鬼的哥哥一把抓住。吓得理发匠打翻了面盆,扣到了父亲身上。偷读「禁诗」的秘密被拆穿了,歌德、受了一顿训斥,可是感到很高兴。
魏玛公园里,歌德正在一条狭窄得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把他所有作品都贬得一钱不值的批评家。两人都站住了,那位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
「我却相反。」歌德、微笑着站到一边。
2.关于歌德
刘自立
笔者前几年参加在昆明举办的歌德诞辰250周年学术研讨会,有幸亲聆中外学者畅叙有关歌德研究的最近成果,虽为门外汉,但仍不失思想上的波动。歌德现象,乘承德国人理性思维的传统,以追求庞大的思想体系为能事,以期解决人类(起码是欧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当然,这种生存的内涵,多指文化上的生存与发展。就歌德与发展的体系而言,有学者指出其基点概括为三维世界,即神、人、魔。一般而言,人之存在,若依据神的旨意,通过奋斗,即可达于天堂;反之,若合流于魔,堕落于感官淫乐,即会沦于地狱。因此,人间的事,不可贪恋于感性之阶段,必有一番柏拉图式的超越,也就是说,必然有精神层次的归属。
可是,这种类似黑格尔式的“螺旋上升”,每每放弃对于人之主体性的追求,而达于“绝对精神”,就其阶段论而言,人,或可以非人之超越——实在是一种桎梏——方可达于异化(虽然,黑格尔是称其为异化之扬弃的)。仅就人本身的位置而言,浮士德的人性,其实恰恰在于他的“善、恶”并包。“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道出了人类存在之繁复矛盾的性质。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到了现代、后现代哲学里,已可去掉合题,从黑格尔的哲学在以后的“实践”中被检验的情况来看,“合题”之出现,往往不是“扬弃”,而是“斗争”!这样一种斗争造成了违背黑氏所谓客观唯心论的本质,而达于“主观”的意志。因此,以后的哲学家,往往对黑氏的“斗争”哲学,报以疑惑与反对的态度。人本主义即人文主义之回归,以德语哲学的脉络而言,已属主流。加之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已说明,先验规定之“绝对”精神的虚妄。人的生活道路,也就是他自己的选择——被选择,构成了生活与生命中的本质。类似这种主体体验,尚包括在其它现代哲学家的主张中,如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等。......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歌德的爱情诗: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