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姬娘和韩女这两个人么
历史上有姬娘和韩女这两个人么
商鞅为姬娘收养,后被魏公孙痤收为家臣,为绝商鞅后顾,姬娘自盲双目,誓不再见商鞅。后效秦改制,但终生未能解救其奴隶之苦。
韩女——公叔痤之家妾,后为秦孝公庶夫人。商鞅虽改革有功,终不能如愿亲爱女人回归身边。
也可能是戏说吧?也许历史上确有其人,或许因为不值得记载,或是当时人认为没必要记载,或许是因为焚书坑儒,所以其人其事不得流传。
剧本《商鞅》的结构
第一幕中,小商鞅在与姬娘对话时,就表现出要“扭转乾坤”、改变奴隶身份的远大志向,
这成为商鞅改革行为最初的动因。公子昂的人物性格将更为鲜明,他与商鞅本是主仆关系,
但他从公子哥变成阴谋家,将商鞅的恋人韩女送给秦孝公,离间秦孝公与商鞅的君臣关系,
因此商鞅有理由杀掉公子昂。由此,商鞅原在魏国,却到秦国进行改革的依据也找到了。
另外,送华盖给商鞅的是秦国的大臣,杀商鞅的也是秦国的大臣;商鞅的改革使秦国强大,
但恰恰是秦国人对他“万箭穿心”、“五牛分尸”。话剧这样的安排,增强了商鞅命运的悲剧性,也更引发人们的思索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去纵向地把握“历史”,作者写出了人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商鞅的生命意义,在于他从奴隶到自由之人,
再到人上之人,最终成为扭转乾坤之人的人生经历,是与历史进程同步的,是顺应和推动历史发展的,这使商鞅留名千古,
成为永恒的生命标本。
商鞅的内容梗概
故事发生在战国中期。秦孝公刚死,商鞅即被判五马分尸之刑。 祝欢生前始终与商鞅对立,商鞅判刑之际,他的灵魂幸灾乐祸地来宣判商鞅“族灭满门,五马分尸”的刑罚,并告诉商鞅这是他在劫难逃的天命。商鞅却不屑、不服于天命。他说:“商君虽死,然商君之法千年不败;商君虽死,可一百一十七年之后,秦王朝一统天下!”因为他知道天命并非不可违,从他降生的那一天起,老天就要他死,可是他,活了整整五十二年。
当商鞅还在襁褓之中时,他的父亲便令人将他母子二人抛入河中,但几年后,商鞅却与姬娘相依为命地活了下来。商鞅懂事后,姬娘告诉他,他的母亲抛下他走了,他是商鞅的养母,她希望商鞅长大后不要如同她那样一生为奴,而能做一个自由人。少年商鞅的目标却不尽于此,他立志要做“人上人”,此时他名唤卫鞅。一日,他在河边放牛,正当他大声斥骂牛的奴性时,刚好被经过这里的秦国的景监和魏国的公叔痤看到。景监感到这个少年非等闲之辈,很赏识他,想带他走,但公叔痤执意要把他留在魏国做自己的家臣。为了割断卫鞅与姬娘的血肉联系,公叔痤赐姬娘以死。最后姬娘自己剜去了双目。
转眼,卫鞅已长大成人,身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并将之死。魏国公子昂与卫鞅成为至交,他对卫鞅说只有他二人的友情在利益之争以外。为此,他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卫鞅的红颜知己——相国家的韩女。并且,他密告卫鞅:相国向魏王举荐卫鞅有相国之才,但举荐不成,便劝魏王杀了卫鞅,以防卫鞅以后为他国所用。公子昂送给卫鞅一袋钱,劝其速速逃跑。
但卫鞅没有马上走,他来到相国病榻前,感谢相国的举荐之恩,,又痛斥多年来相国对他的嫉妒与压制,相国动了恻隐之心,劝其赶快逃走,卫鞅并不领情,表示自己要为相国送终,相国气昏。
魏相国死后,卫鞅投奔了秦国。三年后,在景监的推举下,秦孝公终于招群臣与卫鞅当廷论法。群臣对卫鞅本就不服气,加之景监是太监,他们更对卫鞅多了几分鄙视。孝公请群臣议论兴国之大策,群臣谦让。于是,卫鞅大谈更改律法,统一律条法令的重要性。而公孙贾、甘龙等则大谈依古法行事、沿袭旧礼的安邦之道,并责难卫鞅变法缺乏依据,会自食恶果。卫鞅舌战群儒,以三皇五帝历代法令无不变化及李悝之法执行与否对魏国的影响为依据。秦孝公遂毅然决定,请卫鞅立即制定强溱之法,被拜卫鞅为左庶长。论辩结束后,赵良、尸佼、孟兰皋等人来到卫鞅身边,愿鼎力支持他。赵良诚恳进言卫鞅“不可无为人之道”因为卫鞅“锋芒毕露”了。
卫鞅所定之新法,包括连坐定罪(卿相大夫也不例外),奴隶可按所立战功的大小的爵位、升平民,而宗室贵族无战功者不准显贵等等。这激怒了甘龙、公孙贾、祝欢等贵胄。祝欢依天象判断卫鞅是天狗星,太子驷是天驷星,将于卫鞅相克。
秦孝公择一良日,立驷公子为君储,并立新法,废旧礼。可是太子驷踪影全无,太傅公子虔将他请来后,太子驷坚持不当太子,说父君中了天狗星的蛊惑。孝公大怒,祝欢借机说此为大凶之兆,并逼问卫鞅如何处理太子的违礼犯上行为。卫鞅依刑罚治太傅“职责未尽,教化不严”的罪,命斩太傅左足,以示律法无情。公孙贾为太傅辩护,卫鞅命革去其太师之职,“刺字于面,以戒天下”。又判祝欢“择日不当,贻误祭祀”之罪,“削去须发”之刑。
卫鞅因战功显赫,被赐官大良造。这日,太傅正教诲太子,法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并表示自己“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卫鞅前来求见。卫鞅希望与太傅捐弃前嫌,同心协力,平治天下。但他遭到太傅的痛骂,太傅骂卫鞅,“以秦国忠臣勋贵的血肉”为自己“搭建通往显赫地位的阶梯”“。卫鞅刚走,公孙贾和祝欢又来拜访,他们请太傅进谏君王说“卫鞅在魏国就行为不端,作风不正”,太傅说这无异于送他去斩首。在太傅看来,这是秦国养了他们这些无用的蠢驴,国君才不得不养虎。太傅一样骂走了他们,并为秦国悲哀。太子驷请教于太傅,问自己今后靠谁。太傅回答:“因其势而利导”。太子又问及卫鞅改用该除,太傅回答:“除,国乱而民不安;不除,社稷为患。”
魏惠王因连连兵败于秦国,后悔当初不如听从公叔痤的话,杀死卫鞅。他决定与秦议和,并将韩女献给秦孝公,以离间卫鞅与秦孝公的感情。卫鞅见到秦、魏两国君王,面对魏王的利诱,他表示自己要”士为知己者死“,报效秦王。对前来求见,以示对变法感激之情的农民,卫鞅坚决不见。而对于突然出现的姬娘,卫鞅则动情紧拥,跪地请罪。卫鞅想请国君免去姬娘的奴隶之身,可是尸佼提醒他这要归爵两级,也就意味着他权利的削减,变法推行的困难。姬娘立即说自己不是卫鞅的生母,不要卫鞅为自己赎身夺爵。为治天下,卫鞅决心日后再报姬娘的大恩。已是秦王夫人的韩女,从景监口中得知,朝中人尽知自己是卫鞅的红颜知己,不禁忧心忡忡。而卫鞅的苛政厉法已达到一次斩首七百人之残酷。赵良不能忍受,决定辞官回乡。景监力劝不成,因赵良怕长此以往,有朝一日自己将受卫鞅的株连。韩女请景监劝解卫鞅,景监表示此事自己也没有办法。适逢卫鞅车过此路,景监去为韩女传话,请见卫鞅。这个空当,祝欢前来为韩女卜卦。韩女随口说一”央“字,祝欢断其心在”鞅“,有祸临身。卫鞅赶到,祝欢口出恶言,卫鞅盛怒之下,刺死了祝欢。韩女倒在卫鞅怀里,恰巧秦孝公来到。孝公并未责怪卫鞅斩杀祝欢,并表示自己不能因一美女,置大好山河于不顾。孝公就此弃置韩女,韩女投河自尽。卫鞅长啸,立志要让秦国称霸中原。
秦魏再次交战。卫鞅亲自出征,而公子昂为魏国率兵之将。魏国兵众,卫鞅只能以巧计取胜。他就决定将公子昂请到军中,以孟兰皋做抵押的人质。若与公子昂议谈不遂心愿,卫鞅就会杀掉公子昂,那么作为人质的孟兰皋就必定会被魏军所杀。孟兰皋甘愿为卫鞅舍命。
公子昂来到秦军中,他本以为卫鞅欲言和,便说酒宴后,各自兵罢而归。但是,卫鞅要的是魏国的臣服、土地,否则就是公子昂的人头。公子昂痛斥卫鞅背信弃义,当年他的利益之争中”惟你我除外“,替卫鞅照看韩女八年,送卫鞅的钱袋,都不足以让卫鞅念旧情。公子昂被乱箭射死,,孟兰皋则被斩于魏军。面对自己亲手杀死的儿时旧友与为自己而死的至交孟兰皋,卫鞅高声呼喊:”我的面前已经没有了退路。我要胜利才能成功!“孟兰皋的灵魂在鼓励卫鞅,他虽死无憾。
卫鞅兵发中原,大获全胜。国君赐他十五城的封地,位尊列侯。自此,名称商鞅。正当他意气风发之时,赵良前来冒死进谏。赵良先谴责商鞅牺牲孟兰皋换来自己的显贵,又为商鞅分析形势,告诉商鞅因自己的骄奢与显贵而树敌太多,若不功成身退,君王一去,必遭杀身之祸。但是,商鞅坚决不肯急流勇退。他说:‘商鞅不行商鞅之轨,而步赵良的后尘,让商鞅在敌对者的围攻之下,龟缩于窟穴之中,以求全身保命,置秦国大业于不顾,这是上有吗?“商鞅宁死不能”!”赵良失望而走。尸佼却中箭奔回,箭尾有书“亡,可翘足待之”。因为恐惧,尸佼也决定离商鞅而去。商鞅孤独了,他大声自问是否后悔,得出的答案是:不!
秦孝公过世,太子驷即位。公子虔、景监、公孙贾等人共议朝政。公子虔因商鞅之法的显赫掩没了先王的功绩而提议:存商鞅之法,除商鞅之人。太子驷依言拟诏,景监诏。商鞅去寻姬娘。因为他的末日已到,他为不能报答姬娘的养育之恩,反使姬娘受累而遗憾。姬娘却告诉他自己为生了一个“令山川易位,乾坤倒转”的“孽种”而自豪。原来,姬娘就是 商鞅的生母。商鞅与姬娘坐上马车在原野奔驰。姬娘高呼商鞅不仅是自己的儿子,也是百姓们与奴隶们的儿子。母子终于被乱箭射中,他们塑像一般伫立。商鞅自言是烧毁自己照亮别人的烈火,只剩一片灰烬的无情的烈火……
韩女对商鞅的一生有何影响
姬娘与韩女是商鞅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她们的相同点是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激烈的内心冲突。这种冲突只不过被她们心中对商鞅的爱所淹没。她们都深爱着商鞅,在那样的年代,千万不要因为韩女成为了别人的女人而怀疑她对商鞅的爱。她是苦桃,他是苦汤。苦桃入苦汤,他们只不过是共受苦熬罢了。
当韩女被人利用,成为自己心爱之人的威胁时。她内心的挣扎我们可想而知。这个有些隐忍的女子最终的选择,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她心上的商君。
姬娘形若大地,心若苍穹一般的巨人,这个为了成全儿子,把自己的两个眼珠挖出来,最后又在火光中陪伴儿子走向死亡的母亲。她瘦弱的骨子里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这难道不是巨人吗?
这个出身卑微的女人,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声嘶力竭的告诉自己年少的儿子:“天要你死,可我要你活!”她如同草一样的活着,可她的内心却有着火焰一般炽烈的希望。如果说,商鞅是一匹千里马,那姬娘就当之无愧的是这匹千里马奔跑之前,那个甩下第一鞭的人。
商鞅变法话剧是怎么塑造商鞅这个角色的
1、话剧《商鞅变法》没有把笔触单纯停留在变法事件的表层描绘上,更没有采用传统写法,把商鞅当作高、大、全对象来塑造,而是借用希腊英雄失败的命运模式,在“虚”的层面上,以人道主义笔触,着力于描写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行为动机;描写商鞅在友谊、爱情和政治理想上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描写他舍弃一切,冲出陈规陋习重围的不屈精神。例如商鞅向母亲说出“是姬娘的乳汁哺育了我”时的亢奋,商鞅对孟兰皋只身斗敌的担心,对孟兰皋英魂的牵挂,刺杀祝欢的果敢,韩女自杀后的悲痛,直到他在悲哀中眼望着亲朋战友相继离去,空空屋宇下只剩一人的孤独等等,无不显露出商鞅的要生便生、要死便死的大丈夫血性和气概。
2、历史书上记载的商鞅,很少涉及他的性情脾气,一生所求,不过功名利禄而已。话剧《商鞅变法》巧妙回避了“商鞅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它残酷性一面的定论,把视角转向挖掘商鞅本人的人性美。如商鞅严格执法时开刀第一人,是他所仰慕的公子虔。事后,商鞅登门拜望太傅,他在忐忑不安时,所迸发出的人性火花。
3、话剧《商鞅变法》中,商鞅心理冲突线的表现力度和行动逻辑的形象展示:是姬娘培育了他的反叛意识,韩女唤醒了他的功名需求,魏王刺激了他的图强欲望,秦王膨胀了他的权利野心,太子驷最终圆满了他的英雄情结。循着人物的这条性格发展轨迹,不难找到商鞅个人悲剧的真实原由,除了来自封建专制制度的外因外,还产生于他迷信暴力、轻视教化、偏执于以刑法治国的思想内因。
急求!!!老版话剧《商鞅》的评论 关于舞台美术方面的!!!
话剧《商鞅》风格雄浑、气势恢弘,全面展现了商鞅变法在秦国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成功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远见、有胆识的大改革家形象。该剧的时空容量、剧情结构,以及英勇悲壮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其具备了黑格尔所界定的“史诗性”作品的特征。
(一)话剧《商鞅》表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登上政治舞台,实现改革理想的人。全剧从他哇哇坠地一直写到被五马分尸,集中展示了他在短短十九年时间里创下的使秦国日新月异的奇迹,刻画了一位不是君王,但有着像君王一样威严果敢性格,丰富复杂内心的改革家形象。他的一生,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今天来说都具有借鉴意义。
全剧没有正面描述商鞅之法,只是将这场斗争集中在统治者上层中进行,表现出编导驾驭复杂历史事件的艺术才能。秦太子在祭祀大典上“犯法”,正值推行新法遇阻之时,商鞅认识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而太子恰恰是“君嗣”,“不可施刑”,于是将刑罚毫不留情地施到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身上。它说明商鞅推行变法的实质,不过是立了些“规矩”,是强势集团面对弱势群体的霸权,缺少建立在公平与正义基础上的法律制度。
导演在处理整场戏时,既没有对变法对象作就事论事地评判,也没对变法过程作平面化的陈述,而是广泛借用跳接、闪回、单一画面的多时空共融等多种影视手法,立体化表现了两派势力针尖对麦芒的斗争。抱有敌视态度的守成派在剧中与改革派一样得到充分表演,无论在人数,还是在戏份上都可谓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增加了戏的观赏性,并最大限度地促使观众对变法所遇到的困惑不断进行思考。
公子虔的两次大声疾呼:“商鞅之法不可不行,商鞅其人不可不除”,似乎正好点明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当商鞅和守成派人物先后造访改革的第一受害者公子虔时,他们尽管双双都遭冷遇,但后者显然更不受欢迎。它表明,一股看不见的改革潮流已无时无处不在涌动着。太傅正因为看清了商鞅变法的无量前程,才会对他不是秦国人而耿耿于怀,才会有不除他不足以解恨之情感。对于公子虔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和多义性,编导没有用惯常的非此即彼的模式作过多评判,而是留给观众自己慢慢品味。
编导的高明还在于,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融合,使观众在历史情景中对现代性问题产生特殊的社会认同感,并能够在保持一定审视距离的同时,更准确地认识现当代社会改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必须具备的心理准备。当公叔痤荐鞅辅佐魏王不成要杀鞅时,观众对诸如威逼利诱、翻脸不认人之类的政治斗争并不陌生,很自然便理解了商鞅去秦国的政治原因。“商鞅变法,作法自毙”,虽属反讽,却是法治的一大胜利,许多细节之所以能引起观众不小的共鸣,是人们等待法治社会早日到来的期待为观剧打下了心理基础;是超时空融入当代人思维的编导手法起了作用。
(二)《商鞅》以英雄伟业的成功和英雄个人的毁灭为轴心,架构全剧,阳刚大气,不落俗套。
为了突出变法,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统统呈现在台前,而商鞅率兵与魏国的几场外部战争,则毫不可惜地放到幕后,一律虚写。
“商鞅推行变法”作为带动全剧气势的中心事件,不少地方是通过语言的交锋来表达的。这个戏语言华美,修辞讲究,可以说是一个诗化了的历史戏。唯美主义的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但语言中思辨的内涵,不失为一种展示剧情的绝妙方法。
该剧围绕中心事件,同时展开了两条冲突线:一是商鞅在雷厉风行推行变法过程中与反对派之间的殊死冲突;二是他为报效母亲,实现做“人上人”理想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心理矛盾。导演在强调变法与反变法冲突的同时,着意加强了心理冲突线,把人物的深沉意识、内在的情感世界尽可能多地予以释放,努力把商鞅人性的微妙和千姿百态予以充分揭示。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人性力量在显示着作用。
从结构看,商鞅与母亲、与韩夫人的戏并不多,多的是商鞅在变法过程中的政治斗争。这样的处置,看似不平衡,却并未影响商鞅心理矛盾的完整表述,很见功力。我们可以从剧终商鞅抱着一心想做“自由人”的姬娘矗立马车之上的独白中找到证明:“火光照亮了别人,温暖捐给了大地。而你呢?你只是一片灰烬而已”。主人公把埋藏在事件和人物命运深处的人生感悟讲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使改革必须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艰辛代价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历史上商鞅的一生所求,不过功名利禄而已。在这样的史论框架中,编导建立起重新梳理历史人物的想象空间。他们巧妙回避了“商鞅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残酷性的一面,把视角转向挖掘商鞅本人的人性美。这之间其实并不矛盾,古今中外,推动历史进步的铁腕人物其实不乏情义缠绵之辈。
编导没有把笔触单纯停留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表层描绘上,更没有采用传统写法,把商鞅当作高、大、全对象来塑造,而是借用希腊英雄悲剧性的命运模式,以人道主义笔触着力于描写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行为动机,描写商鞅在友谊、爱情和政治理想上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描写他舍弃一切冲出陈规陋习重围的不屈精神。以现代审美观念看,张扬人性的作品最能被当代观众所接受,再说商鞅的悲剧命运也确实令人扼腕叹息,这一切都为创造形象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保证。我们从中完全能理解编导为迎合观众心理、把握流行美学特征所煞费的苦心。
商鞅严格执法,开刀的第一人,没想到竟会是他所仰慕的公子虔,我们在商鞅事后登门拜望太傅时见出了他的忐忑不安,人性的火花在这进退两难的境地中迸发了出来。变法的动力在百般无奈的当口产生,其实,历史的本来面目正是蕴藏在这样的真实之中。
商鞅向母亲说出“是姬娘的乳汁哺育了我”时的亢奋、商鞅对孟兰皋只身斗敌的担心,对孟兰皋英魂的牵挂,刺杀祝欢的果敢、韩女自杀后的悲痛欲绝,直到他在悲哀中眼望着亲朋战友相继离去,空空屋宇下只剩孤独一人等等,无不显露出商鞅的血性和气概。另外,剧中两位女性形象对商鞅人性的塑造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该剧的好看正在于没有将“人性化”作简单化的诠释。
变法使秦国强盛,商鞅却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英雄在踏着自己的鲜血大步向前时,没有任何妥协和后悔,而是一遍又一遍地拷问人性。他笑迎死亡,从不悲观。观众在为他扼腕痛惜的同时,是会联想到他日后的事业辉煌的。
希望对你有用~!
历史上有姬娘和韩女这两个人么: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