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比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比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史记·游侠列传》: 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春秋左传·桓公十五年》: 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比拟,看成和...一样。
《诗经·谷风》: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春秋左传·襄公五年》: 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
类似,相像。
《史记·天官书》: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比方,比喻。
《礼记·学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比照,与...相当。
《韩非子·内储说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史记·齐太公世家》: 其子曰公孙无知,厘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
《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
《韩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亲,亲近。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
《尚书·伊训》: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接近,靠近,挨近。
《战国策·八年谓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辑,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谷不奉,畜积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并列,并排。
《史记·苏秦列传》: 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
《鬼谷子·中经》: 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
齐等,同样。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协调,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诗经·六月》: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勾结。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春秋左传·昭公十四年》: 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
《韩诗外传·卷二》: 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
《管子·重令》: 所好恶,不违於上;所贵贱,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说,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
阿私,偏袒。
《春秋左传·襄公三年》: 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新序·杂事一》: 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
合,适合。
《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管子·五辅》: 中正比宜,以行礼节。
和谐,和睦。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春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然也。
《吕氏春秋·应同》: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辅助,佐助。
《国语·齐语》: 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
密,密集。
《诗经·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吕氏春秋·达郁》: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皆,都,到处。
《战国策·张仪说秦王》: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於前者比是也。
及,等到。
《史记·高祖本纪》: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
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通“庀”:治理。
《庄子·徐无鬼》: 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
比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比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史记·游侠列传》: 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春秋左传·桓公十五年》: 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比拟,看成和...一样。
《诗经·谷风》: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春秋左传·襄公五年》: 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
类似,相像。
《史记·天官书》: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比方,比喻。
《礼记·学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比照,与...相当。
《韩非子·内储说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史记·齐太公世家》: 其子曰公孙无知,厘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
《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
《韩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亲,亲近。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
《尚书·伊训》: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接近,靠近,挨近。
《战国策·八年谓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辑,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谷不奉,畜积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并列,并排。
《史记·苏秦列传》: 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
《鬼谷子·中经》: 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
齐等,同样。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协调,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诗经·六月》: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勾结。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春秋左传·昭公十四年》: 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
《韩诗外传·卷二》: 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
《管子·重令》: 所好恶,不违於上;所贵贱,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说,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
阿私,偏袒。
《春秋左传·襄公三年》: 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新序·杂事一》: 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
合,适合。
《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管子·五辅》: 中正比宜,以行礼节。
和谐,和睦。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春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然也。
《吕氏春秋·应同》: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辅助,佐助。
《国语·齐语》: 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
密,密集。
《诗经·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吕氏春秋·达郁》: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皆,都,到处。
《战国策·张仪说秦王》: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於前者比是也。
及,等到。
《史记·高祖本纪》: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
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通“庀”:治理。
《庄子·徐无鬼》: 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
“比”在文言文中怎么解释?
比及三年 比,等到; 比比皆是 处处; 天涯若比邻 比,近。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一个?
文言文比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比”的意思较多,具体如下:
1.比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2.比拟,看成和...一样。
《春秋左传·襄公五年》: 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
3.类似,相像。
《史记·天官书》: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4.比方,比喻。
《礼记·学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5.比照,与...相当。
《韩非子·内储说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6.例,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
《韩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7.亲,亲近。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
《尚书·伊训》: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8.接近,靠近,挨近。
《战国策·八年谓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辑,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谷不奉,畜积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9.并列,并排。
《史记·苏秦列传》: 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
《鬼谷子·中经》: 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
10.齐等,同样。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11.协调,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诗经·六月》: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12.勾结。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管子·重令》: 所好恶,不违於上;所贵贱,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说,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
13.阿私,偏袒。
《春秋左传·襄公三年》: 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新序·杂事一》: 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
14.合,适合。
《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5.辅助,佐助。
《国语·齐语》: 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
16.密,密集。
《诗经·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吕氏春秋·达郁》: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17.皆,都,到处。
《战国策·张仪说秦王》: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於前者比是也。
18.及,等到。
《史记·高祖本纪》: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
19.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20.通“庀”:治理。
《庄子·徐无鬼》: 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
比字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动词,并列;挨着。《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副词,接连。《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
动词,勾结。《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
动词,比较。《涉江》:“与天地兮比寿。”
名词,比喻,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
副词,都,皆。《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
副词,近来。《祭十二郎文》:“比得软脚病,往往岙 剧。”
介词,等到,及。《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
介词,为,替。《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
介词,比起……来。《捕蛇者说》:“今吾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又】动词,比拟,认为和……一样。《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古代文言文中格,夺,比都是什么意思
格
动词义:
1、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2、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3、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4、量度;衡量。
5、击打;格斗。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
6、击杀;搏杀。
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史记·荆燕世家》
7、抗拒;抗御。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8、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惟先格王。——《书·高宗肜日》
祖考来格。——《书·益稷》
格于皇天。——《书·君诰》
形容词义:
1、拘执。
2、被限制;受局限。
3、圣的。
4、吉祥。
5、正确。
6、通“嘏”(gǔ)。大。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夺
动词义:
1、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
给夺慈仁。——《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勿夺农时。——《荀子·富国》
2、强取。
夺,取也。——《玉篇》
人夺女妻而不怒。——《左传·文公十八年》
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
夺攘矫虔。——《书·吕刑》
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3、用力冲开;冲出。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4、竞先取得。
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高启《谢赐衣》
5、剥夺;削除。
胁服夺(罢免)其官。——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比
动词义:
1、会意字。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2、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3、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4、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5、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6、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8、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形容词义:
1、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3、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义:
1、比喻;比方。
副词义:
1、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3、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义:
1、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比 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 比】【 bǐ】〈动〉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be nextor near to]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be close to;be near to]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compare;contrast]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gōu,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
(8) 及,等到 [arrive]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draw an analogy;liken to]。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collude with]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be equal to]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possess;have]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 比】【 bǐ】〈形〉
(1) 接近;亲近 [intimate]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dense]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harmonous]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 比】【bǐ】〈名〉
(1) 比喻,比方 [metaphor]。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ratio]。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 比】【bǐ】〈副〉
(1) 皆,都,同等地 [all]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frequently]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lately;recently]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 比】【bǐ】〈介〉
(1) 比起 [than]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for]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till]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古文词语的意思是:“比得上”的词
一、《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二、《木兰诗》
1.出处: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叙事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2.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u〕 鞍鞯〔an jiang〕 辔〔pei〕头 鸣溅溅〔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⑷.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早晨。 ②.溅溅:流水声。 ③. 胡骑:胡人的战马。
④.强,有余。 ⑤.不用:不愿做。 ⑥. 扶将:扶持。
⑦.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财物。
C.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D.备注:本课出现很多句式,如复沓句、顶真句/联珠句、排比句等。内容上详略处理得当。
三、《孙权劝学》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 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 ②.辞: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详略得当。
四、《口技》
1.出处: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①.
3.代表作:《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
4.文学影响:《虞初新志》是清张潮编选的 笔记小说集 ,共二十卷,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
5.字词句:
A.字音:少顷〔qing〕 呓〔yi〕语 齁〔hou〕 曳〔ye〕屋 许许〔hu〕声
B.词义:
⑴.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古义为听,eg: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古义为大腿,eg: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 eg: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eg: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
⑶.一词多义:
①.乳:a.动词,喂奶,eg: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eg: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极,eg: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eg: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妙处,eg: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eg:以为妙绝。
④.指:a.名词,指头,eg: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拟声词,eg: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eg:…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eg: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eg: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介a.词,这,eg:当是时;b.判断动词,eg: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一会儿。 ②.既而: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的时候。
④.未几:不久。 ⑤.一时:同时。 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渐渐。 ⑩.倾侧:翻倒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1.出处:《山海经》;《列子》
2.作者:第二篇选自作者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3.文学影响:《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4.字词句:
A.词义: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为汝多知乎?
⑵.古今异义:
①.汤:古义热水,eg:日中如探汤;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义为代词“你”,eg:孰为汝多知乎?今为姓氏。
③.去:古义为离,eg:我以日始出时出人近。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⑶.一词多义:
①.为:a.动词,是,eg:此不为远者;b.动词,说,eg:孰为汝多知乎?c.作,eg:化为邓林;d.认为,eg:孰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词,那,eg:问其故;b.介词,它,eg:及其日中;c.介词,他的或他们的,eg:弃其杖。
⑷.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正午时离人远。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汤。(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
正午时像(把手)伸(向 )热水。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逐走:竞跑,赛跑)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伸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六、《狼》
1.出处:选自《聊斋志异》
2.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详情见7年级上册《山市》。
3.字词句:
A. 字音:缀〔li〕行 苫蔽〔shan bi〕 尻〔kao〕尾
B. 词义:
⑴.通假字:“止”通“只”,只有,eg:止有剩骨。
⑵.古今异义:
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eg:只增笑耳。今为耳朵。
②.股:古义为大腿,eg: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⑶.一词多义:
①.止:a.只有,eg:止有剩骨;b.停止,eg:一狼得骨止。
②.敌:a.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eg:恐前后受其敌;b.名词,敌人,eg:盖以诱敌。
③.之:a.补充音节,无义,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词,指狼,eg:又数刀弊之。
④.意:a.神情、态度,eg:意暇甚;b.动词,企图,打算,eg: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a.前面,eg:其一犬坐于前;b.动词,上前,eg:狼不敢前。
⑥.恐:a.担心,eg:恐前后受敌;b.恐怕,eg:不治将恐深。
⑷.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顾: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eg:顾野有麦场。 ②.苫蔽:覆盖、遮蔽。
③.少〔shao〕时:一会儿。 ④.弛:放松,文中指卸下;eg:弛担持刀。
⑤.久之:过了一会儿。 ⑥.暴: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②.省略句:a.投以骨(应“投以骨”,之,代狼。)
把骨头投向(狼)。
b.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
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其中 ,省略介词“于”。)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d.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
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草堆下面。
③.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 未几 俄而 少时 久之望尘莫及——及:比得上
语文。文言文。“比”这个字在文言中有“近来”的意思吗?
动词,并列;挨着。《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副词,接连。《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
动词,勾结。《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
动词,比较。《涉江》:“与天地兮比寿。”
名词,比喻,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
副词,都,皆。《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
副词,近来。《祭十二郎文》:“比得软脚病,往往岙 剧。”
介词,等到,及。《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
介词,为,替。《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
介词,比起……来。《捕蛇者说》:“今吾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又】动词,比拟,认为和……一样。《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比不上 古文中怎么说
1、“不若”,《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不及”《师说》-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不如”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比在文言文中的含义: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