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字或词或诗能体现新与旧的东西碰撞
什么字或词或诗能体现新与旧的东西碰撞
新旧交替、碰撞、搏杀、此消彼长、吸收融合……
诗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以新与旧对比,什么与什么对比?增强了诗作的表现力,表达了
静与动对比
远与近对比
上与下对比
无声与有声对比
中国现代诗发展情况??
中国诗歌的现状与未来
时下,许多人对中国诗歌的现状大为不满,且惯于把现代诗同唐诗宋词作比较,更有甚者认为“中国诗歌已经死了”。如何看待中国诗歌的现状,中国诗歌到底何去何从,还能不能再次辉煌灿烂?草根诗人晗晖就此采访了某杂志常务副主编王先生。
诗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中国诗歌已走入低谷,如何才能让诗歌走出低谷,健康发展?
王主编:我认为,诗歌只是一种文学载体,只有诗人找到敏感点,使之心灵产生共振,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悲愤出诗人”说的耿是这个道理。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一些诗人抓住大众的敏感点,写出了一些很不错的诗,出现了“汶川诗歌井喷”现象。如今,诗歌已从大众转向了特定人群或象牙塔,诗人更加注重示爱、抒发感怀、抚慰心灵的描写。至于诗歌如何走出低谷,我觉得国家没必要去重视或提倡,发生大的变革或有重大的事件发生,自然会出现一些好的诗歌。
诗人:有人说,现在每个人都是诗人,都可以写现代诗,您对现代诗有何看法?
王主编:现代诗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关心诗歌、喜欢诗歌的人,大都是精神敏感的人,关注生活意义与价值的人,他们试图从诗歌中寻找灵魂的家园。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是诗人,像“梨花体”那种不叫诗,充其量是顺口溜而已,作者和读者之间很难产生共鸣、共振,更达不到诗的高度和境界。众所周知,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要写出一首好诗,不仅对大家共鸣、敏感的事物要有很深入的把握,而且语言要做到言简意赅。
诗人:如何在继承古体诗精髓的情况下,发展好现代诗,使之健康发展?
王主编:古体诗是一个高峰,写得确实很好,特别是对节奏、意境和心灵敏感点的把握。大家觉得古体诗很好,并不等于古体诗都很好,大家看到的是经受岁月洗礼流传下来的精品。现代诗也有经典,像郭沫若、艾青等老一辈诗人的诗。大家觉得现代诗不好,是因为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的关注点多元化,诗人很难把握敏感点。另外跟时代浮躁等因素也有关。现代诗跟古体诗是一脉相承的,要发展现代诗,诗人可以借鉴古诗的韵律,这种借鉴不是刻意的,更多的是对其灵魂的传承。
诗人:结合古体诗,请您谈谈现代诗的发展趋势与未来?
王主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现代诗要准确把握两点。一是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灵魂。如宋诗传承了唐诗的灵魂发展壮大起来,但又自具特色。二是准确把握社会大变革人们心灵、灵魂的共振点。只有找到心灵感动的地方,才能写出感动大家的诗歌。对于国家而言,顺其自然就好,有大变革则然会出好诗人。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歌很繁荣,诗人不能不关注歌的发展,那些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诗。诗、歌本应一体,诗人可通过歌的形式将诗流传下去。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关注点也多元化,大家觉得“诗歌死了”,是因为人们的关注点多元化所致,并不是说现代诗没有精品。中国诗歌要想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自身的形式和内容,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读者。
参考资料:www.chinawriter.com.cn/yc/2010/2010-08-26/41158.shtml...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抒写黄埔江的诗句
黄 浦 江 情 歌
(抒情散文诗 )
作者 薛生文
序 歌
老艄公爱找水深的地方行船,上海人向美好的理想追梦。
老艄公驾驶鼓满风帆的航船,一往无前,劈波斩浪;奋斗者,在海风呼啸中量胆,奋斗者,在海涛轰鸣中航行。
海上有英雄,空中有雄鹰,我们不当徒有双翼的、只会高鸣的雄鸡;我们是鹰,不必宣誓,已经展翅高飞!
蔚蓝的天空,飘着白色云梦。云梦下的老艄公,在黄浦江畔寻思、托梦、情正浓!
湾湾流长的黄浦江,几经曲折,几经回旋,走向茫然视野;那希冀的云梦,留恋于外滩,留恋于浦东新区。早迎朝阳新辉,晚迎夕阳的温情。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路春风一路歌,流向大海,流向世界的梦。
听,搏击着惊涛骇浪,翱翔于奔雷闪电,啊,这就是海燕,这就是我们想往的大上海。
于是,莽莽苍苍的云梦大湖,演绎成烟波流长的黄浦江,奔向浩淼的大海。
若隐若现的风帆,是老艄公从渺茫混沌中来,带着人性的企盼,在江畔演奏永恒的旋律。
他曾赤脚沿江撒网,那是为了生计。
他曾摇着一叶小舟在风雨中,来到制造局工厂。穿上马褂,绕起长辫,抡起铁锤,千垂百炼,铸成不朽诗魂,寄托沉重的渴望,冉冉升腾在黄浦江上。
老艄公亲眼目睹百业凋零,萧然满目景象;他也经历过,炉火升腾,飞黄腾达,十里长街,花花世界,冒险、投机者的乐园。
荡在黄浦江上,溜江寻思,情更浓;百舸争帆,巨轮压江,看江水年年旧梦重温,那流淌在江水中的波浪,记载着历史苍桑,记载老艄公岁月额纹,在老艄公脚底下便是如歌如注梦的行程。
一
烟花三月,江水奔淌,黑土吐芳,柳枝冒芽,垂柳戏江水,一顷风帆,一溜歌,唤醒沿江春梦,留下渔米乡情。黄浦江,上海人的母亲河!
那江南春风,拌着细雨,洒向桃花园地,洒向人间,洒上老艄公的心田。
那江畔林立烟囱,高举铁锤钉当响,火红的铁流,压成钢板,铆成火轮大船,开上黄浦江。汽笛声声,满载民族工业之花,满装五彩歌声,一江春水,一江春情。江水化春情,春情伴江水,在浦江两岸,留下惬意的回声。
二
一片片风帆,一艘艘火轮,一朵朵浪花,走向辉煌,留下灿烂。是谁编织了黄浦江上梦幻般的色彩,是谁洒下华灯通明,是谁行走江畔如痴如梦,老艄公心中自有一本账。
是风帆,是轮船,载来一幢幢高楼大厦,是粗膀园腰汉子背下来的,一座座楼房,排列在外滩的黄土地上,那每一幢高楼是中国的男子汉立下的丰功伟碑。
黄浦江,记载了当年,记载了历史,也记载了外滩。
春天是人生的绿叶,江海的浪花,生机的色彩。青春一旦融汇进人类正义事业,永不衰朽,永不消逝,永不褪色。
三
从此,黄浦江上,木船摇荡,汽笛声声,沿着祖辈留下的浪迹,去寻找,去收获。悠悠桨声,远远而去,天漄边际,一束霞光,洒下泪珠,记载老艄公千辛万苦的额纹。
小船是一片云,留不住脚,生不下根,长年累月地飘呀飘啊!那希望的风在坚定的挥手召唤,寻找属于自己的锚地。
小船是一个梦,一生都在寻找一条永恒的路,义无反顾地向前,向前,绝不放弃追求。
小船是一首歌,从远古唱到如今,古老的歌谣一旦溶进现实水域中,才能给黄浦江注入新的生命。
小船是老艄公的梦,梦醒之后,再开始新的行程。小船是老艄公的歌,梦醒之后,才能扬帆跨海谱新曲。
啊,朋友,让我为你谱写希望的新曲吧!我要用旷野摇曳的山花,用山间奔流的溪水,用传播芳香的秋风,编织欢悦的旋律,为你吹奏,谱写希望之歌!
......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求助中国近代时期戏剧的发展,主要作家及代表作,最好能提供部分剧本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20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五光十色,斑烂绚丽。近百年间政治文化的日益革新
,社会制度的频繁更迭, 意识形态的纷纭多变, 使得20世纪的数代学者在运用不同的
历史观、文学观及文学史观,对1840—1919年间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予以观照、阐
释、评价时,显示出极为明显的认识差异。这些认识差异的存在,使得20世纪中国中国
近代文学的研究,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
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一时期。此20年间,中国文学的发展正经
历着由古典向现代的艰难蜕变。对鸦片战争以来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孰短孰长的文学批
评,对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文学革新见仁见智的评论,便形成了最为初期的中国近代文学
研究。初期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与近代文学的发展同步进行,在成果形式上,以传统的
序跋、评点、诗话、词话等文学批评方式为主。
关于龚自珍、宋诗派、桐城派、维新文学改良和五四文学革命等问题的讨论,构成
了世纪初前20年文学研究的热点。
龚自珍学宗公羊,好杂家言,诗文chù@①诡连@②,危言警世,为维新派思想
家、南社诗人所喜爱。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称:“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
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初读《定庵文集
》,若受电然。”维新派推尚龚氏,多从思想启蒙处立论;南氏诗人推尚龚氏,则主要
追寻其歌哭无端的诗风。柳亚子称龚诗为“三百年来第一流”。(注:《柳亚子诗词选
·定庵有三别好诗……》。)南社流行学龚诗、集龚句的习尚。与维新派、南社的推誉
相反,贬抑龚氏的也大有人在。张之洞认为二十年来,“都下经学讲《公羊》,文章讲
龚定庵”,是社会纷乱的学术根源,(注:《太炎文录·说林下》。)章太炎认为:“
自自珍之文贵,则文学涂地垂尽”。(注:《张文襄公诗集·学术》。)褒扬贬抑,相
去可谓悬殊。
宋诗派与桐城派,是鸦片战争之后仍十分活跃并得到一定发展的传统诗文流派。宋
诗派以杜、韩、苏、黄为诗学风范,力图以援学问入诗的努力,别辟诗歌发展蹊径。桐
城派以唐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自居,其清淡雅洁、言简有序的散文风格,颇得有抒情言
志之好文人的青睐。进入20世纪后,梁启超倡导的诗界、文界、小说戏曲界革命风头正
健。出于破旧立新的需要,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清代学术概论》等论著中对宋
诗派,桐城派的复古摹古倾向提出批评。稍后的南社,提倡革命,思振“唐音”,斥责
宋诗派中的同光体诗人多为清朝之罢官废吏,其诗多是涂饰章句,附庸风雅,造为艰深
,以文浅陋之作。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与人论文书》、《说林下》、《辨诗》等多篇文
章中,对宋诗派、桐城派有所针砭。章氏谓宋诗派自曾国藩诵法西江诸家,矜其奇诡,
天下鹜逐,古诗多诘诎不可诵,近体乃与杯@③谶辞相等。后期桐城派视严复、林纾的
翻译,是替古文开疆辟域者,章氏认为实际上严复充其量是俯仰于桐城派之道左,而未
趋其庭庑者;林纾较之严复,又等而下之。
在维新与革命派学者口诛笔伐之际,宋诗派、桐城派也预感到韶华将逝,而匆忙为
自己作着总结。自1912年起,同光体的诗论家陈衍先后在《庸言》、《东方杂志》、《
青鹤》上刊载《石遗室诗话》,除评品前代诗人外,主要揄扬同光体诗,描述近代诗派
的发展过程,为同光体“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诗论张目。不久又辑《近代诗钞
》二十四册,收入道光以迄民初三百七十位诗人的作品,多为近代各种学古诗派之作,
与《饮冰室诗话》立意截然相反。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以教授生员为生路的桐城派
人物开始将桐城义法搬上大学讲台。1914年,姚永朴著《文学研究法》,1912年,林纾
著《春觉斋论文》,不约而同地将桐城派只言片语的古文辞理论系统化,力求存古文一
线于纷纭之中。
至五四新文学时期,宋诗派、桐城派作为旧文学的代表,受全面的讨伐和批判。以
《新青年》为阵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纷纷著文,“桐城谬种,选学妖
孽”之类的称谓不胫而走。自此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在有关宋诗派、桐城派的研究中
,一直是将二者作为新文学诞生的祭物和新诗及白话文的对立面看待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而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
的转换,却是以20世纪初梁启超所倡导的诗、文、小说三界革命为先导的。三界革命服
从于新民救国的主旨,遵循‘求俗’与‘变雅’并行不悖的发展路径,改变了传统观念
,解放了旧式文体,发展了文学语言,这些都为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梁启超有关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并没有被世纪初的研究者所充分
意识到,但梁氏文学革命的现实影响,却是同时代人所深切感受到的。黄遵宪称梁氏文
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注:《
致梁启超》,转引自《梁启超年谱长编》。)严复称梁氏之文,“一纸风行,海内观听
为之一耸”。(注:《严复集·与熊纯如书札》。)南社、五四《新青年》在政治观念
上与梁启超多有抵牾,但对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功绩,都是颔首称道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同载道的文学揖别,从文言的束缚走出,以
现代人的审美感知方式表现手段,创造出新鲜活泼的白话诗、白话文、白话小说,近代
文学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前20年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是与近代文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的。这个时期的
研究者并没有完整的“近代”观念,他们对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文学现象还很难上升
为“史”的认识,研究更多地表现为介绍、评论,形式仍以序跋、诗话、论文、书信等
传统批评方式为主。在初期研究中,新与旧的文学壁垒已经明显存在。
20世纪20至40年代,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二时期。这三十年间的研究工作,在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上,可以称作是现代学术体系建立时期。随着五四新
文学序幕的揭开,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成为一段相对固定的历史。五四之后的学者对这
段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思考,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序跋、诗话、论文的评论方式,而推出
了一系列的研究论著。在这些论著中,史的意识得到强化,近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在这一
时期得以奠定。
吴汝纶1898年为严复所译《天演论》作序时,曾区分集录之书与自著之言两个著述
概念。吴氏认为:集录之书,篇各为义,不相统贯:自著之书,建立一干,枝叶扶疏。
汉代多撰著之编,唐、宋多集录之书。吴氏感叹我国学界自唐宋后少有自著之书,而倍
加推誉《天演论》一干众枝的著述体系。我国现代学术研究的自著之书,在20世纪的20
年代后陆续出现。1922年,为庆祝《申报》创刊50周年,胡适写作《五十年来中国之文
学》,这是进入20年代以来第一种系统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的论著。论著把50年间的文学
分为古文学和白话文学两大部分。古文学涉及桐城派、宋诗派、常州词派,严复、林纾
的翻译,梁启超的散文,章士钊的政论文,而以章炳麟为古文学的结束人物。五四文学
革命的核心是主张和创造白话文学。白话文在理论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最终取
古文学而代之,成为五十年文学演进的最重要的成果。胡适在本文中所运用的把文言写
作的作品称为死文字或半死文学,把白话写作的作品称为活文学的观点影响深远。1923
年,鲁迅用三年时间编著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小说
史研究著作。《史略》中的最后三章:《清之狭邪小说》、《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
《清末之遣责小说》述及近代文学的内容。书中把19世纪中后叶印行的专写妓家故事的
《品花宝鉴》等数部长篇白话小说称之为狭邪小说,把20世纪初问世的《官场现形记》
等数部小说称之为谴责小说。《史略》中有关于狭邪小说、谴责小说的概念内涵及其评
价,至今仍为研究者所珍视沿用。1927年周作人著《新文学渊源》一书,书中把两千年
的中国文学史,看作是言志与载道两派此消彼长的过程。又谓五四新文学当从晚明公安
派“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处追寻思想根源。出于立论的需要,周著追溯了明末至五四
的文学变化,对近代文学亦有涉及。胡适、鲁迅、周作人均为新文学主将,其著书立论
的新文学家立场是十分明确的。稍后出现的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郑振择的
《中国文学史》,其有关章节,立场与胡适等人自无不同。
1928年,陈子展应田汉之邀为南国艺术学院近代文艺讲座,陈氏最初拟用胡适《五
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作为讲义,但又感觉到胡著偏重白话文的倾向过于明显,不足以反
映近代文学的全貌,故而动手写作《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陈著所言的“近代”是从
戊戌变法开始。作者认为“从这时候起,古旧的中国总算有了一点近代的觉悟”,中国
近代文学的变迁,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陈著是最早使用“近代文学”这一概念的。
全书涉及梁启超倡导的诗、文、小说界革命,桐城派、宋诗派新的发展、翻译文学的概
况等内容,最后以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作结。论述兼及新旧两派,立论平和而公允。
1933年前后,钱基博所著《现代中国文学史》出版。钱著的所谓现代,盖指辛亥革
命前后。起于王闿运,止于胡适。书中叙述依旧分古文学与新文学两派。全书
体例与史书中的儒林传相仿佛,在人即为传记,在书即为叙录,文献丰富,网罗广博,
时有一些文坛掌故穿插于中。与前几部专史为新文学张目不同,钱著叙述旧文学则较为
详尽,立论对旧文学也多有回护。
1940年起,吴文祺所著《近百年来的中国文艺思潮》在《学林》连续刊载,所谓近
百年,实际是鸦片战争至五四文学革命之间。吴著较为注意从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寻
找文艺思潮变迁的原因,已经带有唯物史观影响的痕迹。其对新旧两派文学的评价,也
不再落“死”“活”文学之争的窠臼。吴著中对桐城派与文选派之骈散之争,对王国维
文学批评的成就,对章太炎对五四新文学的思想影响等问题的论述,超越流俗,多有见
地,显示出近代文学研究走向成熟。
20世纪20至40年代的近代文学研究按文体分类,还有以下重要研究成果;
小说是这一时期研究成果最为繁富的门类。胡适遵循“大胆假设,小心求征”理路
,对《三侠五义》、《老残游记》、《儿女英雄传》、《海上花列传》等近代长篇白话
小说的研究,确立了新的小说研究范式。其对作者身世、成书过程的考证辩疑,对作品
思想艺术的议论分析,常为后来的文学史著作所称引。阿英的《晚清小说史》、《小说
闲谈》以对晚清小说资料和文坛掌故的熟悉而为研究界所称道。范烟桥的《中国小说史
》专设《最近十五年》一章,以一个作家的特别眼光,对清末民初的小说作了一番巡礼
,郭昌鹤的《佳人才子小说研究》涉及到近代有关题材的小说作品。赵景深对《品花宝
鉴》、《花月痕》等狭邪小说的研究,孙楷第、范鸱夷对《儿女英雄传》等侠义小说的
研究,杨世骥、包天笑对谴责小说的研究,郑逸梅、严芙孙对晚清小说资料的收辑挖掘
,都是极富有建设意义的研究工作。
诗文方面,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两文中对
辛亥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诗歌团体——南社的有关评价,中肯深刻。《关于太炎先生二
三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以如椽之笔,盛赞太炎先生是先哲的精神,后
生的楷模,又以为太炎先生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
。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中有关严复翻译得失的评论,也极为后人重视。关于南社,
柳亚子、曹聚仁等,均有纪念文章。追昔抚今,感慨良多。胡先驌对宋诗派、常
州词派作家的论述,周作人对黄遵宪诗歌的注意,钱穆对龚自珍思想的研究,郑振铎对
梁启超于近现代文学发展贡献的评价,都各有创获,王森然所著《近代二十家评传》中
有关严复、康有为、王闿运近代文学家的传记,以平实严谨见长。
戏剧方面,洪深、郑伯奇对中国晚清文明戏到现代话剧进路的思考,赵景深对梁启
超戏曲改良运动成就的梳理,刘雁声等对京剧及地方戏典兴衰的考察,郭沫若、吴其昌
、梁启超对王国维整理戏曲成绩的评价,浦江清、叶德均对吴梅戏曲成就的论定,都可
以作为这一时期对戏剧研究的代表性论著。
20世纪50至70年代,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三时期。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近代文
学的研究进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阶段。 在1840 年至1918年为中国近代期、1919年至
1949年为中国现代期的历史分期方法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之后,中国近代文学的起迄年
限随之得以相对固定,中国近代文学被看作文学史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中国近代
文学研究作为文学史的一个学科分支,也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的第三时期,随着唯物史观的流行和深入,研究者普遍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
角度,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观念,阐释近代文学
的发展变迁及其对近代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近代文学所反映出的反帝、反封建的
思想主题和作品所体现出的阶级倾向和阶级情感,受到研究者空前的重视;反映下层劳
苦大众生活情感和近代志士仁人革命牺牲主义精神的作品得到褒扬推重。
应该承认,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论为一种先进的历史观念和思想方法,给予这个时
期的文学史工作者在认识中国近代文学的产生、发展、性质、特点等重大问题方面以极
大的便利,许多旧文学史家看不清,说不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得到迎刃而
解。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研究者对唯物史观运用得不太纯熟,或过于机械,这个时期
的近代文学研究出现了一些偏差。根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国近代文学属于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中国现代文学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在文学研究活动中,
原本存在的以五四文学为分界的新旧文学的对立被扩大化;五四文学与维新文学革命的
联系被粗暴割断;个别对近代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之作,流于贴政治与阶级标签。
第三时期的近代文学研究,仍取得了重要的成绩。标志之一是许多文学史的编著者
,如北大中文系1955年编著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文学
史著作,开始把近代文学列为专章专节。高等学校的文学专业,也把近代文学列入教学
计划。复旦大学1956级的同学还专门编写了《中国近代文学史稿》。近代文学作为一门
学科的意识得到加强。标志之二是研究论著日益丰富。小说中有关侠义公案小说、谴责
小说、晚清小说理论的研究成为热点,围绕这些热点,学术界形成了一些学术争论。诗
文中有关龚自珍、魏源、黄遵宪、梁启超、秋瑾等作家以及有关鸦片战争诗歌、太平天
国文学、南社等思潮社团的研究较为集中。戏曲中有关话剧、京剧及地方戏形成与发展
的研究论著数量较多。标志之三是建国前即从事于文学史研究的老一辈专家新作不断,
建国后培养的研究工作者渐露锋芒。前者如王季思、阿英、唐圭璋、范烟桥、赵景深、
钟敬文、任访秋、吴奔星、吴小如、张毕来、钱钟书,后者如章培垣、杨天石、李泽厚
、傅璇琮、邓绍基、劳洪、刘世德、王俊年。在两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第三期的中国
近代文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气象。标志之四是作家文集、选集、研究资料类编得
到有计划的整理。建国后的三十年间,近代重要作家如龚自珍、魏源、黄遵宪、谭嗣同
、秋瑾等人的全集、选集及选注本陆续出版。北京大学师生选注的《近代诗选》、舒芜
选辑的《中国近代文论选》、阿英编辑的《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晚清文学丛钞
》等资料类编的问世,大大方便了研究者。
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是实事求是学
风逐渐恢复,近代文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的时期。进入80年代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思想的深入人心,近代文学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文学史观得到更新、研
究视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不断扩大,许多妨碍正确认识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历史的禁
忌被不断打破,近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一、近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强化和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中国近代
文学,完成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变革。在民族解放、民族革命大背景下完成上述
变革的中国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长链中,具有特殊的意蕴和典型的意义。有
意识地把近代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予以全面建设,是80年代以后研究工作者的共识。
1979年开始,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近代组的研究工作者通力合作,将1919—1979年间有关
中国的近代文学的研究论文精选为七卷,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1982年,文学所与河
南大学联合,在开封召开了第一次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1983年,在常熟召开了全国性
的近代文学史料工作会议,布置近代文学史料的全面整理工作。次年在北京召开中国近
、现、当代文学分期问题的讨论,以期全面推进近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十几年后,在综
合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学所推出10卷本的《中华文学通史》,其中,近代与现
代文学同为一编,而近代单独成卷。这种编排与50、60年代通行的把近代文学放在清代
文学末尾的作法相比大不相同。其本身应该说是对80年代以后近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的小小回应。20世纪最后20年间,在学术界前辈奠定的学术基础上,在学术界人士的共
同努力下,近代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确实是渐成气候。1988年建立的中国近代文学
学会,经国家批准为国家一级学会,挂靠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国
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并在上海、山东、广东等地设有分会,拥有会员300余人。 学会
会员所在的高校与研究机构,积极开设近代文学专业课程,招收近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生
、博士生,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山东、河南、广东、江苏、东北为主的学科研究
与培养基地。
二、学科研究视野趋于广阔,研究水平有较大提高。80年代以后的中国近代文学研
究,其系统性、组织性、科学性大大加强,高质量的学术论著纷纷问世,并涌现出一批
有着自己学术特色的学术群体。北京大学季镇淮先生60年代曾是《中国文学史》的主编
之一,80年代后担任《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近代部分的主编,其有关近代文学的
研究论文,近期收入在《来之文录》中。孙静先生在读书期间,即参与了《近代诗选》
的编著,后参与《大百科全书》近代部分的编写,现正从事《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写作
。陈平原的《二十世纪小说叙述模式的转变》、夏晓虹的《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
学道路》及其它学术论文,多有发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邓绍基研究员,担任中国近
代文学学会会长多年,对学会工作,贡献颇多。邓绍基与张炯、樊骏共同主编的《中华
文学通史》,其近代卷由文学所的王飚、连燕堂、梁淑安、张奇慧主要执笔写作,书中
的立意见解,深刻而不俗。文学所中王卫民的近代戏曲研究,牛仰山、赵慎修的近代诗
文研究,斐效维的南社研究,都极有造诣。河南大学的任访秋先生曾从事古典文学、现
代文学研究,60年代起从事近代文学研究,在各个研究领域均有建树。80年代后,所著
《中国近代作家论》、《五四新文学的渊源》,所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史》等研究著
作出版,其立论通达,古今不隔。关爱和所著《悲壮的沉落》、《从古典走向现代》、
《古典主义的终结》等论著在多方鼓励下,于90年代相继完成。河南社科院的王广西研
究员近年来新作不断,《佛学与中国近代诗坛》一书尤为学界所称道。河南社科院袁凯
声、河南师大李慈健,关于近代文学的研究,也有创见。山东大学自陆侃如、冯沅君教
授起,就有注重近代文学研究的传统,1959年毕业于山大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的郭延礼先
生,60年代即从事近代文学研究,成果丰硕,其《中国近代文学新探》、《龚自珍诗选
》、《秋瑾年谱》、《近代六十家诗选》等著作颇具影响,80年代后,着手于三卷本《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写作,并于1990年前后出版。该书广博深厚,且出于一人之手
,实属难得。郭先生近期又有《近代翻译文学史》一书问世。苏州大学钱仲联先生曾整
理《人境庐诗草》、《海日楼札丛》,80年代后致力于《清诗纪事》的工作。其《梦苕
庵论集》,199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论近代诗四十家》等论文,见识卓绝。其弟
子马亚中、马卫中等在近代诗文研究方面也有多项成果。江苏与苏大近代文学研究形成
呼应之势的还有南京大学王立兴教授、南京师大张中教授,江苏社科院文学所的近代小
说研究也颇具实力。上海与广东是近代文学研究的两大重镇。复旦大学的章培恒先生,
60年代关于近代小说、黄遵宪诗歌就曾发表过极有见解的文章,80年代后,主编了《中
国近代小说大系》。黄霖教授继承复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传统,在完成《中国文学
批评史》近代部分的写作后,又以一人之力,写出近60万字的《近代文学批评史》,受
到学术界的重视。华东师大的徐中玉先生、郭豫适先生在近代文学理论、近代小说研究
方面多有建树。上海师大的王杏根、曹旭教授在文学改良运动、诗歌理论的研究方面学
有专攻。上海社科院陈伯海研究员主持编写的《上海近代文学史》,在众多近代文学史
中别具一格。陈先生编的《近四百年文学思潮》,从晚明讲到20世纪,其中关于近代文
学的部分由袁进执笔,其文理路清晰,见解深刻。广东的近代文学研究以中山大学与华
南师大为基地。中山大学的陈则光先生、卢叔度先生60年代就有近代文学论文发表,80
年代后,陈先生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卷问世,不久,陈先生去世,其未完成的史著
便成绝响。中大张正吾先生主编《近代文学研究》杂志数期,主编《近代文学研究丛书
》一辑,为功于学术界甚多。康保成教授的《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是这一时期戏剧研
究的力作。华南师大管林教授、钟贤培教授致力于近代文学研究多年,他们主编的《中
国近代文学史》、《近代文学评林》以及钟先生主编的《广东近代文学史》显示出强劲
的学术实力。陈永标教授关于近代美学思想变迁的专著于近年问世,汪松涛、谢飘云显
示出良好的学术前景。广东顺德电大的马以君是《苏曼殊全集》、《黄节诗选》的整理
者,其主编的《南社研究》杂志对推动南社研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澳门大学的邓景滨
等人率先在澳门成立近代文学学会,并开展了积极而有效的学术交流。东北方面吉林教
育学院的郑方泽、沈阳师院的张永芳,兰州方面西北师大的龚喜平,都以各自的研究成
果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工作成绩蜚然。研究资料(包括作家的文集、选集、年谱、传
记、作品编年等)的整理工作进行的如何,是一个学科是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近代
文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在资料收集、筛选、汇编方面要作的工作相当艰巨,许多
研究者在资料整理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除前面提到的七卷本《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
文集》、《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有关词条外,80年代以来,较为重要的资料成果还
有:上海书店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江西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安徽师大孙文光主编的《龚自珍研究资料》、《近代文学大辞典》,河北师大张俊才
编写的《林纾研究资料》、《林纾传》,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牛仰山编写的《严复研究资
料》,河南人民出版社袁健主编的《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山西大学董国炎撰写的《章
太炎学术年谱》,贵州社科院黄万机整理的《巢经巢诗钞》、撰写的《郑珍评传》、《
黎庶昌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湘绮楼文集诗集》等等,都
显示出版近代文学研究的实绩。
回顾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学术发展历史,我
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理解的逐步加深
,随着研究者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视野的扩大,随着近代文学学科队伍的不断壮大,
近代文学的研究,在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世纪,将显示更加美好的学术前景。
什么字或词或诗能体现新与旧的东西碰撞:等您坐沙发呢!